試問,國家大力推行新能源市場純電動化轉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擺脫長期以來霸占傳統(tǒng)燃油車板塊,以德、日系為代表合資車企的壟斷,實現真正意義上全方位的反超與逆襲,或是最為深刻的答案。
此刻,曾經飽受質疑、引來非議的“彎道超車”概念,正在慢慢落地、變?yōu)楝F實。這一次,位于新的賽道,自主品牌毫無疑問徹底掌握了主動權。
不然,大眾集團CEO迪斯在面向全體員工發(fā)言時,也絕不可能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下一個高爾夫,絕不能來自中國?!?/p>
而就在近日,據乘聯(lián)會剛剛公布的終端成績顯示,10月新能源批發(fā)銷量達到36.8萬輛,環(huán)比增長6.3%,同比增長148.1%。1-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238.1萬輛,同比增長204.3%。
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32.1萬輛,同比增長141.1%,環(huán)比下降3.9%。1-10月新能源車零售213.9萬輛,同比增長191.9%。
與此同時,10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fā)滲透率18.6%,1-10月滲透率14.3%,較2020年5.8%的滲透率提升明顯。10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滲透率則達到30%。
顯然,文章開篇的愿景,無疑正在逐步落地變?yōu)楝F實。隨著整個細分大盤的迅速向上,中國車企漸漸成為最大的贏家。
從挑戰(zhàn)者到領跑者
仔細觀察10月新能源車型銷量榜單不難發(fā)現,除位居第3位的特斯拉Model Y之外,剩余14個位置,全部被自主品牌所推出的產品所牢牢占據,而它們也成功完成從“挑戰(zhàn)者”到“領跑者”的身份切換。
只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前者作為近兩年攪動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最大“鯰魚”,自身實力依然不容小覷。10月特斯拉批發(fā)銷量再次超過5萬輛,達到了54,391輛,同比增長245%。
與此同時,成為全球出口中心的上海工廠繼續(xù)提速,10月特斯拉出口量首次突破4萬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21年至今,特斯拉中國出口量已近15萬輛。
上周末,參加第四屆中國進口博覽會時,位于特斯拉展臺得知,整個上海工廠今年預計將生產55-60萬輛新車。在全球芯片短缺、極度承壓的大背景下,“生產制造能力”卻成為了特斯拉最新的長板,而這恰恰是令諸多國內新勢力造車所羨慕的。
因為同在10月,本該迎來更大躍升的它們,卻因供應鏈問題,交付量不及預期。前15位榜單中,只有排名第8位的理想ONE,銷量達到7,649輛;排名第15位的小鵬P7,銷量達到6,044輛。反觀蔚來、哪吒、零跑、威馬,并未有單一車型入圍。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隨著各家新勢力造車企業(yè)運營層面逐步進入正軌,現金流與研發(fā)資金變得愈發(fā)充沛,各自產品線的擴充速度,遠比想象中要快。即將到來的2022年,當推新逐步完成,產能慢慢恢復,一場與特斯拉之間硬碰硬的C端份額之爭,儼然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相比之下,10月諸多A00級純電小車的表現,依舊亮眼。位列第1位的五菱宏光MINIEV,銷量達到47,834輛,超出第2名近30,000輛;第9位的歐拉好貓,銷量達到7,443輛;第10位的奇瑞eQ,銷量達到7,431輛;第11位的上汽榮威科萊威,銷量達到6,851輛;第14位的長安奔奔EV,銷量達到6,382輛。
不可否認,在五菱宏光MINIEV的帶領下,上述幾款車型所處的細分板塊,依舊“藍?!币黄N量的向好已然能夠證明實際需求的存在。
而在我心中,總認為A00級目前的熱度頗高,更像是一場虛火,傳統(tǒng)自主品牌處在新能源轉型之中,的確能夠利用這些車型進行暫時的“喘息”,并吃到市場相應的紅利。
但是在此過程中,請不要忘記繼續(xù)品牌向上,奮力進入20萬元左右的主銷區(qū)間,甚至更高,推出真正打動C端潛客的新車,切勿掉進“低端陷阱”中無法自拔。畢竟,就某種程度來說,它們才是能夠對于特斯拉實現“圍剿”,并真正轉化燃油車用戶的存在。
比亞迪“屠榜”的背后
平心而論,作為新能源這條全新賽道上,國內經驗最為豐富的車企之一,比亞迪此前的確走過許多彎路。而現在,終于在接連拿出“刀片電池”與“DM-i混動技術”后,幫助其重新回到正軌。并且當終端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的認知逐漸被改變,前者看似成為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過去的10月,比亞迪則迎來了一次情理之中的大獲全勝。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整體新車銷量達到88,898輛,同比增長90.9%,環(huán)比增長12.5%。看到這樣的結果,網友不禁調侃為何不“少賣10輛”?
更為重要的是,10月銷量組成中,新能源達到80,003輛,同比大漲262.9%。其中,DM-i車型為38,771輛,EV純電為41,232輛,紛紛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乘聯(lián)會公布的新能源車型榜單中,比亞迪共有6款車型入圍。分別是位列第2位的秦PLUS DM-i,銷量達到17,393輛;第4位的宋DM,銷量達到11,316輛;第5位的秦PLUS EV,銷量達到8,405輛;第6位的漢EV,銷量達到8,284輛;第12位的唐DM,銷量達到6,762輛;第13位的元EV,銷量達到6,507輛。
同時,在與部分想要購買比亞迪的用戶交流后得知,目前搭載DM-i插混技術的全系車型,訂單量極為充沛,甚至因為刀片電池的產能問題,提車周期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對于車企本身而言,這更像是一個“幸福的煩惱”。
由此望向更深層次,試問:比亞迪“屠榜”背后,究竟帶來了什么啟發(fā)?
必須承認的是,無論其純電動車型,還是DM-i插混車型,相關產品的熱賣,暴露出當下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潛在消費者,都試圖追求例如特斯拉、蔚來、小鵬般,所營造出的極致科技屬性,或者新潮標簽。
反而,低能耗、用車成本,才是他們真正所關注的話題。并且得益于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可以看到比亞迪目前在售的諸多新能源車型,終端售價一度與同級別傳統(tǒng)燃油車持平,甚至更低。
較高的“性價比”,同樣成為促使訂單成交的關鍵。換言之,大多人最為敏感或在意的東西,依然是“價格”,比亞迪則很好的抓住了這樣的痛點。
而在有了足夠殷實的現有銷量作為支撐,以及多款車型的成功塑造之后,從企業(yè)規(guī)劃上來看,比亞迪將再次開啟沖高的進程,推出定位愈發(fā)向上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只不過,怎樣提升其一直以來位于終端用戶心中的固有形象,則是留給它最大的難題。并且由于仍采用傳統(tǒng)經銷商的銷售模式,如何保證高端用戶頗為非常看重的歸屬感以及服務質量,同樣顯得較為棘手。而在取得暫時的勝利過后,比亞迪迎來的則是更大的挑戰(zhàn)。
好在,足夠欣慰的是,當今年上半年新能源銷量逐月出爐后,隨著走勢愈發(fā)趨好,乘聯(lián)會將2021年的整體預測銷量,由年初的200萬輛上調至240萬輛。
此刻,按照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銷量達36.8萬輛,1-10月批發(fā)238.1萬輛的表現,最終或將觸及300萬輛大關。
面對這樣的可能性,無疑為所有身處這片細分板塊之中的車企,注入一針足夠振奮人心的“強心劑”。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qiye/160872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ewshbmdt.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