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俄烏沖突攪動風雨,后有“妖鎳”蠱惑人心;市場的主動權在這場動蕩中,悄然更替。
從原材料的上漲,到各級生產(chǎn)商的代工漲價,再到疫情因素導致的產(chǎn)能受限,汽車芯片、動力電池等諸多零部件的供應鏈體系,表現(xiàn)的是那樣的弱不禁風、搖搖欲墜。
但“市場、商場、戰(zhàn)場”就是這樣殘酷,哪有那么多的曉風殘月,血與火的教訓才是主角。
此背景下,不妨將目光再聚焦到中國市場。
盡管供應鏈問題依舊存在,但毫無疑問的是,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規(guī)模,以及消費者對相關領域的認知程度,都能排在世界的前列。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市場逐漸成為了,各大車企競相追逐、互相競爭的“試煉場”。
蔚小理等頭部造車新勢力的月銷量紛紛過萬;特斯拉2021年國內銷量高達32.07萬;比亞迪也憑借自己的混動優(yōu)勢,不斷擴充著自己的市場份額……
群雄逐鹿之際,作為曾經(jīng)的王者,大眾又怎么會輕易放棄這巨大的蛋糕?
無可厚非,通過1年多的努力,大眾ID系列在國內的新能源市場已經(jīng)闖出了些許名頭。但同時也必須承認的是,原有的大眾體系,包括設計、技術、銷售等方面,還真不一定能夠適應現(xiàn)在的“中國國情”。
于是,痛定思痛,被稱作“大眾親兒子”的大眾安徽,帶著任務來了。
“In China, For China”
大眾安徽的定位顯而易見——立足中國市場,做更多與中國用戶契合的研發(fā)。
回顧江淮大眾到大眾安徽的轉變,雖然離不開合資股權放開的政策利導,但值得一提的是,大眾集團以75%的股權占比“重注”大眾安徽,無疑是勇氣與智慧的表現(xiàn)。
一方面,大眾戰(zhàn)略性放棄對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更進一步的股權控制,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對原有市場基本面的破壞;另一方面,立足新晉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無論是供應鏈體系的一體化,還是在自由度的把控上,大眾安徽都能得到更有效率地發(fā)揮。
正如大眾安徽CEO葛皖鏑所說:“無論是全球車型,還是針對中國推出的車型,在車型的功能化方面,我可以確定的是,大眾安徽會有非常大的、更大的話語權?!?/p>
簡單理解,大眾安徽的發(fā)展過程,擁有的不僅僅是“75%的控股權和100%的運營權”,還具備著在中國特定市場,不弱于“狼堡”的自主權。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還是與目前中國特殊的市場環(huán)境有關。
眾所周知,大眾在智能化方面做得并不好,又或者說,于中國市場中,大眾如今的智能化還并不能讓大部分消費者滿意。
大屏、智能語音、智能駕駛、極簡風格等,當然不能完全代表智能化和科技性的概念,但在“人有我無”的大環(huán)境下,消費者們衡量一款電動車時,往往還是會以自身第一觀感為主。
所以,為了更好地開拓中國市場,大眾安徽另外一個職能便是專注于“本土的智能化”?;诖?,葛博士也是對大眾安徽的中短期目標進行了披露:
“短期,我們一定會先把關注點放在大眾安徽第一款車型上,保證這款車型帶有強烈大眾安徽的特點和風格的,要在這款車型上充分體現(xiàn)出我們的技術和生產(chǎn)優(yōu)勢;中期來講,大眾安徽希望生產(chǎn)和研發(fā)出具有中國特色、能夠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車型?!?/p>
顯而易見,大眾安徽獨有的研發(fā)職能是其“與眾不同”的關鍵所在。
按照葛博士的說法,哪怕是大眾最新的SSP平臺,大眾安徽也在其研發(fā)過程中也提出了非常多的訴求,不僅會保證SSP以后在中國、在大眾安徽的落地使用,而且一定要滿足和兼容中國消費者和未來市場的要求。
但話又說回來,期望和預想終歸是美好的,所謂“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真的能夠水到渠成地貫徹到底嗎?
混動市場向左,大眾安徽向右
“下一個高爾夫一定不是特斯拉!下一個高爾夫絕不能來自中國!下一個爆款必須是沃爾夫斯堡產(chǎn)的Trinity!”
去年11月,在一次員工動員會上,大眾汽車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用近乎“歇斯底里”的方式,表達自身焦慮的同時,直指大眾汽車正在遭遇的困境——電動化轉型。
大眾不行嗎?大眾當然行。
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兩個品牌的共同輸出,再加上旗下龐大的經(jīng)銷商網(wǎng)絡,如今ID.系列的基本盤已經(jīng)在國內建立。綜合去年數(shù)據(jù),2021年3月底上市以來,大眾ID.系列在中國一共賣了70,625臺,平均月銷7000多臺的成績,也算得上是后來居上。
但值得思考的一點在于,伴隨著純電市場“內卷升級”,中國混動市場也借此崛起,新的可能性開始出現(xiàn)。
以比亞迪為例,去年一共賣了593,745臺車,其中電動EV銷量為320,810,混動DM的銷量也毫不遜色,賣到了272,935臺。正是這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比亞迪才拿下了2021年的銷冠。
當然,羅列相關銷售數(shù)據(jù),并不是為了“拉一踩一”,關鍵是想要說明,就目前的中國汽車市場而言,混動和純電兩種不動的技術路線,已經(jīng)形成了旗鼓相當?shù)碾p方。
所以,面對中國市場的這種變化,大眾如何選擇?
是純電,而且堅定不移。
“從全球或從中國市場來說,關于純電還是混動技術的選擇,大家還沒有一個定論。”,大眾安徽CEO葛皖鏑在解答筆者疑問時,如是說道:“大眾安徽關注的是純電動汽車,至于以后混動技術會有什么新的發(fā)展,現(xiàn)在也還沒有答案。我們的關注點是希望借著充電設施的完善,延長車型的行駛里程,讓純電動車型成為更多人的選擇,讓它成為可靠的選擇?!?/p>
言辭雖短,但格外重要。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大眾安徽的重心會放在純電車型的研發(fā)上,而且還代表著,大眾在中國市場的戰(zhàn)略,也將會以純電為主。
也就是說,盡管從目前的國內市場來看,混動車型逐漸成為了另外一種趨勢,但從大眾集團的角度出發(fā),做純電的把握還是要比做混動的把握來得更大。
所以,大眾安徽的第一款純電車型,究竟會是什么?
有消息稱,第一款車是基于MEB平臺的Cupra SUV(西雅特旗下),第二款才會是帶有VW標志的大眾SUV。盡管傳聞的真假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眾安徽與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之間,必然會區(qū)別開來,而且會在其第一款車上得到體現(xiàn)。
此外,不容忽略的還有,大眾安徽立足合肥的制造能力。
大眾安徽 VS 特斯拉柏林工廠
有人說,大眾安徽就像是特斯拉的柏林工廠,兩者的意義類似。特斯拉憑借柏林工廠獲取更多的歐洲市場份額,大眾安徽則承擔著大眾開拓中國市場的重任。
對此,大眾安徽CEO葛博士表示:“我個人感覺大眾安徽工廠和研發(fā)中心應該稱為'合肥速度'。”
“我們新的車身車間從去年7月破土動工,到今年2月就已經(jīng)完成了建筑施工。到今年年中,所有的改造和新設備的入場都會完成,這體現(xiàn)了大眾安徽速度和我們自己建廠的節(jié)奏?!?/p>
不難看出,葛博士毫不避諱地肯定了大眾安徽與合肥的速度。當然,至于其中是否有內涵特斯拉柏林工廠建造緩慢、問題較多的意思,筆者就不得而知了。
毋庸置疑,合肥被稱作新晉新能源汽車之都,并非一句空談。拋開蔚來與合肥的關系不說,比亞迪亦是在合肥下了功夫,建了工廠;而且同是大眾控股的國軒高科,也居于合肥,兩者的協(xié)調一致性會形成不小的共振效應。
除此之外,據(jù)了解,已經(jīng)有不少的供應商正陸續(xù)入駐相關的產(chǎn)業(yè)園區(qū),再加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人才孵化地的存在,合肥的產(chǎn)業(yè)優(yōu)勢正一點點展凸顯出來。
大眾安徽是特斯拉的柏林工廠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依舊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合肥不會是柏林,中國市場與歐洲市場相比,也更具活力,更具挑戰(zhàn)性。
好消息是,面對著正逐漸建立,且日益完善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大眾安徽將會更快地融入中國汽車的新時代,甚至進一步反哺到整個全球市場。
而另一方面,面對特斯拉、蔚小理、比亞迪,以及各種專攻新能源車的二線造車勢力,大眾安徽準備好了嗎?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qiye/17019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ǎng)(ewshbmdt.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