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測試員,這是一份專業(yè)而又神秘的職業(yè)。他們不僅僅是測試員甚至必須是一名優(yōu)秀的工程師,也要經(jīng)常游走在車輛的極限邊緣,對速度沒有畏懼感,他們不是車手,卻是把汽車的安全永遠放在第一位。
為了確保你的車能夠安全行駛,他們的日常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進行各種測試,以保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會出差錯。
蘭博基尼一位叫Valentino Balboni的測試員兼工程師,工作40余年,調(diào)試車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對于如此資深老辣的試車人士,蘭博基尼限量發(fā)布了250輛Gallardo LP550-2 Valentino Balboni, 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的就是像這位Valentino Balboni致敬,這是何等的榮耀。所以,一個在幕后默默無聞的測試員對于車廠的出品的重要度不言而喻
電動汽車測試員的主要工作
按《電動汽車 安全要求 第3部分 人體觸電防護》中規(guī)定的涉水要求,應(yīng)在10cm的水中,以20km/h的速度行駛500m,大約需要1.5min。他們需要把車往水里開很多遍,但其實這并不是簡單的重復(fù),他們每一遍都在收集測試中的數(shù)據(jù)。
這次我們跟著北汽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工程師一起進行的一次測試一樣。模擬了一個遇見涉水道路的場景,他告訴我要先確定涉水深度,20cm左右;然后水線到達車身的什么位置,是否超過輪胎的半徑。再看道路上是否有淤泥,碎石子。接下來就是握緊方向盤,持續(xù)踩油門,保持車的動力。等駛過涉水路面,需要對電動汽車的制動效果進行檢測,電機是否進水,電池是否還能繼續(xù)使用,以及他們的防護等級是否達標。
然后我們打開了了引擎蓋,把所有電器件裸露出來,再過了一遍涉水路,讓水濺在電機里面,再檢測電器件事否進水。
檢測結(jié)果是即便電機在水里工作,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他告訴我們,北汽新能源電動汽車的防護等級達到了ip67的級別,完全符合歐標標準,而最高等級是ip68。
接下來,我們又去測試電池安全等級。在日常的測試工作中,他們通常是吧電池侵泡在水下一米,浸泡三十分鐘,再檢測電池的狀態(tài),看電池包有無進水,電壓是否正常,絕緣是否正常,即還能否正常工作。收集完上述數(shù)據(jù),就要開始整理分析,作出報告。
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而涉水測試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項目,一輛汽車能真的走向市場,所需要進行的考試太多了。而它們的考官就是這些測試員。他們還需要做的測試有剎車線性與否,轉(zhuǎn)向精準如何,濾震舒適程度等。
他們除了要有扎實的駕駛能力,還要有敏感的身體反應(yīng)。他們要用身體去感知每一次的震動,每一個姿態(tài)。通過反復(fù)的交流和調(diào)整,能讓未來的車主感受到豐富的路感。
他們除了實驗室里的各種耐久性試驗,他們也許還需要去高海拔,高寒高熱的地方。他們還需要模擬用戶日常行車,因為最普通的用戶使用環(huán)境,才能最真實的反映用戶的需求。也許他們會去各種擁堵的道路,各種陡坡,連續(xù)下坡,這樣的測試會持續(xù)很長時間。
電動汽車測試員的安全問題
領(lǐng)教一輛車的極限是需要勇氣的,甚至說是具備危險性的。就連他們自己也表示:測試員是個高危職業(yè),經(jīng)常在車輛極限邊緣駕駛,危險系數(shù)可想而知。
也許在涉水測試時他們還會把整個車都侵泡在水里,看發(fā)電機還能否正常運轉(zhuǎn)。如果出現(xiàn)漏電等問題完全有可能受傷。
又比如一個連續(xù)彎道,一般車主在路上遇到大概會40公里以下時速緩慢通過,而測試員在試車場里就會以100公里時速沖過,看車子操控性如何,會不會側(cè)翻,車架強度夠不夠,會不會拉變形,會不會拉散架,會不會異響等等。還有各種高速急剎,緊急避讓等項目……一次測試中,由于車速過快,超越了車輛的極限范圍,打方向的時候車直接翻了,幸苦人沒事。
所以,他們要如何保證自己的人生安全?他們說“膽大心細”。既要無所謂的將車開得很極限,又要很理性地控制住車,把握好這個度,不容有一點差池,不然會有很嚴重的事故。他們要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帶給客戶。
某汽車品牌工程師Renny的話來總結(jié)他們這份工作再合適不過:“關(guān)于測試嘛,有些有趣,有些無聊。不過,當花費幾個月得到最終測試結(jié)果,并且對車輛的轉(zhuǎn)向、彈簧、襯套、減振、輪胎等部分進行了不斷的改進,你會覺得,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不管是新能源電動汽車還是傳統(tǒng)汽車的測試員,他們的工作和你想得一樣么?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500miles智能出行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4537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wǎng)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yōu)楸疚牡恼鎸嵭院椭辛⑿载撠?zé),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ǎng)。本文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ǎng)(ewshbmdt.cn)所有,如需轉(zhuǎn)載需得到雙方授權(quán),同時務(wù)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wǎng)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lián)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fā)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