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車企在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陣痛期幾乎無法避免。在這一階段,車企往往會遭遇業(yè)績和銷量的雙重下滑壓力。度過陣痛期的企業(yè)方能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而那些未能妥善應對的車企,則可能在轉型浪潮中逐漸失去競爭優(yōu)勢。
作為最早提出“新四化”(電動化、網聯(lián)化、智能化、共享化)戰(zhàn)略的車企,上汽集團是向新能源轉型的先行者。當行業(yè)還在探討智能化合作邊界時,上汽集團便率先提出“靈魂說”理論,強調自主掌握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然而,在比亞迪、吉利汽車等品牌迎來新能源市場的爆發(fā)性增長時,上汽集團的轉型之路顯得較為漫長。當前,上汽集團電動化轉型掣肘于中低端市場,同時高端化轉型乏力。加之合資品牌受到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萎縮和電動化轉型不暢的雙重沖擊,上汽集團連續(xù)6年利潤下滑,銷量更是持續(xù)7年萎縮。
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研發(fā)周期不斷縮短、智能化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上汽集團雖在新能源和電動化領域多有布局,但與競爭對手相比,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市場表現都未能形成顯著優(yōu)勢。
面對當前市場態(tài)勢,上汽集團亟需調整發(fā)展策略,適度調整對“靈魂說”的堅持,通過引入外部力量,多維度提升智能化水平,全面增強綜合競爭力。
此前市場曾傳出上汽集團與華為接觸的消息。近期,這一傳聞再度引發(fā)關注。1月8日,有媒體報道稱上汽集團將于次日與華為正式簽約合作。上汽集團方回應稱:不清楚具體情況,如有相關消息,公司會在官方媒體公布。但同時又表示,“公司對與其他企業(yè)的合作持開放態(tài)度”。
這一合作能否最終落地,仍需等待雙方正式公告。但就上汽集團當前的轉型困境而言,尋求戰(zhàn)略突破、開拓創(chuàng)新路徑已是當務之急。在新能源與智能化的雙重變革浪潮中,與科技巨頭的深度合作或將成為其打破發(fā)展瓶頸的重要選擇。
新能源規(guī)?!按蠖粡姟?/strong>
從單純的銷量數據看,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似乎令人矚目。
2024年,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123.4萬輛,同比增長9.9%,在新能源市場占據約十分之一的份額,規(guī)模僅次于比亞迪。相比之下,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競爭對手的年度新能源銷量在80萬輛左右,與上汽集團形成明顯差距。
然而,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實力不能僅以銷量論英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高端車型滲透率等核心指標,往往更能體現一家車企的真實實力。在10萬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即便獲得再大的銷量份額,也難以凸顯企業(yè)的技術積累,更遑論帶來可觀的利潤回報。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傳統(tǒng)車企進軍5萬級別的低端新能源市場,由于與本土廠商的巨大實力差距,往往能夠快速收獲可觀銷量。正如長安Lumin、吉利熊貓等“大廠”產品在小型電動車市場的亮眼表現。
但這種“降維打擊”式的市場策略存在明顯短板:雖然能貢獻可觀銷量,卻難以實現規(guī)模盈利,甚至可能成為虧損的重要來源。這也解釋了為何上汽集團即便年銷量突破百萬,仍未能在新能源領域實現盈利的大突破。
深入分析上汽集團的銷量構成,不難發(fā)現其增長主要依賴低端市場。
上汽通用五菱貢獻了集團65%的新能源銷量,其2024年銷量超過80萬輛。其中,主打9萬元以下市場的“宏光MINI EV+繽果”系列合計銷量達50萬輛。雖然五菱星光的定位略高,但仍主要布局10萬級市場,全年銷量突破10萬輛,增長空間待釋放。
在高端市場,上汽集團的表現則相對黯淡。作為集團向上突破的重要力量,智己汽車2024年銷量僅為6.6萬輛,與新晉品牌小米汽車13萬輛的成績形成鮮明對比,甚至落后于極狐汽車的8萬輛。
由于低端新能源產品占比過高,加之新能源業(yè)務仍處于投入期,再疊加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份額的持續(xù)萎縮,上汽集團的盈利能力備受考驗。2024年前三季度,集團凈利潤同比下滑39.5%至69.1億元,僅及比亞迪的三分之一左右,凸顯出其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大而不強”的深層困境。
高端電動化的緊迫感
上汽集團新能源轉型面臨的核心挑戰(zhàn)在于:需加速高端電動化進程。近年來,智能化技術與中高端新能源車型的融合愈發(fā)緊密。2024年,隨著智能化技術的持續(xù)突破和成本的顯著下探,小鵬P7+、比亞迪海獅07等20萬元價位的車型已全面搭載高階智能駕駛系統(tǒng),這一趨勢正在重塑市場競爭格局。
市場數據印證了智能化快速普及的態(tài)勢。2024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NOA功能的標配滲透率達14.4%,若計入選配則攀升至25.4%。
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隨著智能駕駛的進一步普及,高速NOA功能有望下探至10萬元級市場,城市NOA功能也將向20萬元以下車型滲透。預計到2025年,搭載NOA功能的車型銷量將達到500~600萬輛,市場滲透率將提升至30%。
在這樣的技術下沉大潮中,上汽集團旗下的高端品牌智己汽車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曾經引以為傲的激光雷達、準900V平臺等配置,在短短兩年間已成為20萬級新能源車型的標配,甚至呈現進一步下探趨勢。
最新數據顯示,智己去年12月銷量僅是8001輛,同比環(huán)比均出現超20%的下滑。
圖片來源:上汽集團
上汽集團在高端電動化道路上的另一次嘗試——飛凡汽車的市場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最終不得不并入上汽乘用車。這些挫折似乎暗示著,上汽集團此前堅持的“靈魂說”策略難以支撐其高端轉型目標。
作為上汽集團自主孵化的智能化企業(yè),零束科技雖在技術創(chuàng)新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其全棧3.0解決方案在控制器精簡、成本優(yōu)化、能耗管理等方面都展現出不俗實力。然而,從搭載該方案產品的市場反響來看,全棧自研的技術路線尚未能有效助力集團的高端電動化轉型。
盡管零束科技已規(guī)劃了面向L4/L5級自動駕駛的全棧4.0解決方案,但市場競爭的緊迫性要求上汽集團尋求更快速的突破路徑。
在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上汽集團的轉型窗口期正在收窄。與具備成熟技術積累和市場驗證的科技企業(yè)開展深度合作,或將成為加速集團智能化布局、實現高端突破的重要選擇。
在這個維度上,華為作為已在智能汽車領域積累豐富經驗的科技巨頭,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潛在合作伙伴。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qiye/259734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ewshbmdt.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