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當我開著保時捷911感受傳統(tǒng)精良機械帶來的速度感,我還從未想過自己會去訂購一臺從未見過的電動車,也沒有意料到會在2014年5月成為Tesla的首批車主后,從購買一輛車的客戶升級為Tesla官方的合作伙伴。這始料未及的身份改變歷經(jīng)了一年的時間,我經(jīng)歷眾多紛繁復雜的心靈”進化”,浮夸一點講,是讓我對用科技的方法改變?nèi)藗兩罘绞降拇笤掝}有了新的理解。
事實上,在2013年Tesla Model S可以接受預訂的時候,我并沒有真的對車本身的駕駛感多么感興趣。坦白說,我是想擁有是那獨一無二、精心雕刻的電動跑車外殼,在路上行使時帶來的滿足感——相信大部分早期車主都曾抱有這樣的初衷:我買的不僅是車,更多的是購買對”新銳產(chǎn)品加身”后自己的與眾不同。
但當我拿到車后,開始嘗試把它當做日常出行工具,到最后真正從心底接受這樣一個全新的產(chǎn)品,我才意識到, 這輛四輪的藝術(shù)品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滿足感”、”個人的與眾不同”等表層的體驗,它還把我這一年的工作、生活都攪的”翻天覆地”,讓我的世界觀里的每一寸認知都開始重新萌芽。
或許你會說開上一輛車就”重建世界觀”是不是太夸張了?其實,這里的經(jīng)歷遠遠不是指坐在車里駕駛的過程,更多是車之外的故事——就像車主們都知道Tesla那百米加速的爆發(fā)力,一塊比iPad還大的中控屏幕帶來的汽車科技變革,但鮮有人知道它對人們生活習慣和出行方式改變的那些細節(jié)。
最先改變的是充電問題。作為Tesla在中國的最早一批車主,出行絕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當時,Tesla在北京交車的時候超級充電站只有1處,其余都是安裝在車主家里的家用充電樁,公共充電樁的嚴重不足導致出行和充電非常不靈活。
以我的性格,如果有問題我能自己解決,就喜歡直接開干,用實際行動來體驗電動車的長途自駕出行。于是在2014年5月我做了一個很有挑戰(zhàn)性的決定——駕駛Model S從北京一路南下直達深圳,沿途想盡一切辦法充電,后來被媒體們稱作是電動車在中國的首次長途旅行。
在隨后的7天里我為這趟決定付出的代價是,為了能充上電我滿街尋找可以接電的酒店,請求酒店工程部的幫助,甚至變身電工去安裝充電電纜,這些瑣碎的事情讓整個旅程都在不停的尋找,充電恐慌和里程焦慮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以至于最后抵達的時候我都無心慶祝。說實在的,還是有那么一點點失落。失落的是這一路的焦慮和恐慌,公共充電設(shè)施的不完善確實讓自駕電動車長途出行的體驗很糟糕。
由此,我深刻體會到,Tesla車主會因為擔心沒電引發(fā)的心情的忐忑甚至都蓋過了速度、科技這些更促進腎上腺分泌的體驗。大家不太敢出遠門,就算去郊區(qū)也盡可能計算好里程,防止拋錨。好在Tesla Model S 充滿電500公里的續(xù)航,基本的城市周邊行使是完全可以滿足的,不過要知道在美國這輛車已經(jīng)可以做東、西海岸環(huán)行,在中國如果只能限公里的環(huán)城游那我覺得太遺憾了。
北京至深圳的3100公里自駕結(jié)束后我把這一趟旅程遇到的充電問題都做了一番總結(jié)。當我看到家庭用戶用電情況復雜、沿途電纜建設(shè)情況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完美的時候——我想,接下來是做一些實質(zhì)改變的時候了。于是我以個人身份出資或者出力協(xié)助Tesla在深圳地區(qū)成功建造一些除了家庭以外的充電設(shè)施——一種與家用充電樁外型一致,但建立在商場、酒店、寫字樓等商業(yè)地產(chǎn)中的充電樁,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安裝選址的原則是車主出行的目的地,而不是車主充電的目的地。這種充電樁被Tesla正式命名為“目的地充電”。
當我現(xiàn)在回憶開始建造目的地充電那會,感觸最深的是,當一個個充電樁矗立起來,這些能夠提供臨時充電的目的地充電樁被車主們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們那種驚喜的神色,還真讓我恍惚感覺自己一瞬間有了和鋼鐵俠一樣的使命——借助科技裝備顛覆你的生活,給你一種全新的Lifestyle。
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充電網(wǎng)科技有限公司)也正式成為Tesla官方授權(quán)的“目的地充電”合作伙伴。
為了更好的讓這種以整合社會資源為基礎(chǔ)實現(xiàn)建設(shè)的目的地充電樁被社會大眾認識和支持,2014年8月份,我再次上路了,這一次兩臺Tesla Model S從西寧出發(fā),歷時10天,全程3700公里,跨越了絕美的青海湖和古絲綢之路的敦煌,挑戰(zhàn)了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翻越了海拔5321米的唐古拉山口,最終一行成功抵達西藏拉薩。這一次充電的設(shè)備已經(jīng)沒有上次出行那么寒酸,不過自然條件的挑戰(zhàn)更令我感到緊張。
當?shù)?天我們到達海拔4000多米大柴旦度夜的時候,高原反應(yīng)讓一群人都病怏怏的,我們的車也磕磕碰碰泥里來雨里去。我終于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做這件事到底為什么?為玩嗎?如果要是追求樂趣還不如挑戰(zhàn)一些極限運動來的暢快;為了回報嗎?如果是為了實際的回報和利益,電動車和充電的短期利益究竟在哪里?
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非常明確的答案,這種模糊不清的感覺就像有時候內(nèi)心本能驅(qū)使你前進,但總沒有非常明確的理由一樣。
不過,這個答案后來在我2015年1月的CES之行出現(xiàn)了。在洛杉磯領(lǐng)域新奇酷科技產(chǎn)品后我專程去了一趟舊金山——Tesla汽車公司的所在地。
在Tesla總部的文化墻旁我看到這樣兩副畫面:各個年代的加油槍在墻邊列成一排, Tesla的超級充電樁排在末尾;旁邊的墻上畫上著人類從猿人進化到直立行走的進化圖,最后則是漫威動畫里的飛行的鋼鐵俠。
“進化”——這一刻我領(lǐng)悟到,幾千年來信息、交通一切都在進化,進化的更加完整,更加獨立和聰明,這讓進化成為了人類社會每一次大變革的標志。那么Tesla究竟改變的是什么,是速度?續(xù)航歷程?我覺得都不是,而是讓人們從一個出行方式進化到一個新的出行方式。
或許我這么說有點虛,又不是每一位車主都想著要做進化這么劇烈的事情。但當我見到Elon Musk后,我個人理解了到底是什么驅(qū)使著這位身兼3家不同領(lǐng)域的科技公司CEO造了10年前就有的電動車,還開發(fā)了一向由政府壟斷的火箭發(fā)射和太陽能產(chǎn)業(yè),一次又一次的夸下愿景,嘗試巨變。我想,他應(yīng)該是打算在人們生活方式下一次進化中做一次真正的參與者和致敬者吧,這也正是Tesla公司文化的核心之一,把推動人類出行方式的進化作為使命。
他造出了Telsa你可以說他很偉大——在真正顛覆這個平淡無奇,幾十年都缺乏大變革的出行世界。你也可以說他做的很實際——他至少影響了每一位消費Telsa的人,讓你開著一輛零排放和污染、對環(huán)境毫無傷害但是工業(yè)產(chǎn)品的車出行,并一同感受下一次進化的小嘗試。
今天,當我再一次回憶這一年來作為Tesla的車主在和Tesla公司一同行走的經(jīng)歷,我很難確定是從開車到充電改變了我,還是挖掘了我,讓我一路堅持開Tesla出行,甚至成為這場進化革命的”信徒”。
不過現(xiàn)在的我已不會像一年前那樣擔心充電出行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崇信駕駛Tesla出行這種生活方式,也是因為現(xiàn)在全國124座城市已經(jīng)有1100多個目的地充電樁和228個超級充電樁的公共充電設(shè)施的快速發(fā)展完善。車主只需要使用“充電網(wǎng)”App,就可以實現(xiàn)目的地、超級充電站的狀態(tài)查詢和導航,讓電動車出行和充電體驗大大提升。
如果你這時候跑過來問我,下一場進化一定會帶來劇烈波動,讓人不適,你是想作為逆來順受的旁觀者還是成為發(fā)現(xiàn)一種新生活的參與者?
我一定會堅定不移的選擇后者的!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carnews/daogou/3779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