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媒公布了由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AM)評選出來的“十年以來汽車行業(yè)十大創(chuàng)新技術排行榜”。該榜單系CAM根據(jù)市場影響力、技術意義以及創(chuàng)新度等要素為評選準則,對自2005—2015年十年間近8000項汽車新技術進行考量之后評選而出。榜單中很多的技術成果在今天已經普及開來,成為量產化的技術代表,讓我們簡單評價一下這些改變汽車工業(yè)的技術吧!
NO.1氫燃料電池車的豐田Mirai
豐田Mirai的工作原理是將氫燃料儲存在獨立的儲能罐內,通過與外部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反應產生電力并儲存在儲能電池,然后通過電驅動電動機,再驅動汽車。最終回歸到了電動機工作模式。與普通純電動汽車和混動汽車不同的是,氫燃料電池在化學作用的范疇內,它的技術成熟度和燃料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優(yōu)點是充氫的速度非常之快,充滿一箱氫只需不到5分鐘,比任何一款新能源汽車都要快,該車被CAM放在了創(chuàng)新技術的榜首。該車使用液態(tài)氫作為動力能源,其續(xù)航能力達500km。
豐田Mirai作為新能源技術新的門類的開創(chuàng)者,使新能源汽車的范疇不止于普通燃料電池和混合動力。畢竟氫在自然界中的獲取的途徑更廣。在全球關注環(huán)境變化和可持續(xù)化發(fā)展的今天,氫燃料電池雖然目前大規(guī)模量產化還有一段歷程要走,但是我們相信,它在未來一定會發(fā)揮至關重要的替代作用。
NO.2特斯拉Model S
特斯拉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河,雖然它是一輛純電動汽車,但它不僅僅是一款電動車,隨著后續(xù)車型的不斷跟進,它嫣然成為一種新的汽車生態(tài)模式:拉風的跑車外形、豪華且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的內部空間、超400KM的續(xù)航里程、不到四秒破百的加速能力。這一切的結合讓它成為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一輛車。難怪CAM專家認為,特斯拉Model S是全球最頂級的電動汽車,這一殊榮實至名歸,我們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詞。
特斯拉的誕生和迅猛發(fā)展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互聯(lián)網思維到底能最初什么樣的車,告別過去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用硅谷的異想天開為這個世界帶來最好看也最快的新能源汽車。
NO.3豐田普銳斯Plug-In
Plug-In說白了了就是插電混動,和普通混動車型不同,它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汽車動力方式,即花100分鐘左右充滿電后,先用電驅動,電池耗盡時再啟動燃油發(fā)動機,不能像其他混動車型那樣油電同時驅動,所以在我們看來,Plug-In并不是一個先進的混動系統(tǒng),至少在中國不是,但是回到它誕生的2011年,不得不說它為后來各式各樣的混動車型的混動模式提供了一個借鑒。
時下混合車型玲瑯滿目,雞肋者也不在少數(shù),所以Plug-In的模式在今天的市場條件下已然非最優(yōu)選擇。但是后來者從它那里學到足夠的經驗和參考樣本,進而作出更加符合日常需求同時足夠節(jié)能的混動車型,這就是先驅者存在的意義所在吧!
NO.4戴姆勒堵車輔助系統(tǒng)
自2013年起,奔馳S級引入新的駕駛輔助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幫助車主在堵車的情況下自動進行加減速度或啟停。目前,該系統(tǒng)已在S級轎車中廣泛運用,而且這項技術還被視為未來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一個重要基石。
時下諸多中高端車型搭載的車距保持和自適應巡航系統(tǒng)和奔馳的堵車系統(tǒng)在原理上如出一轍,奧迪在中國的自動駕駛試驗用到的技術特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汽車工業(yè)發(fā)展到今天,如何減輕駕駛者在駕車時的體力和腦力消耗成為發(fā)展的新趨勢,注重新的技術帶給人們安全、舒適、位移三不誤的生活體驗也是汽車發(fā)明者再次改變世界的偉大創(chuàng)舉。
NO.5大眾超節(jié)能車XL1
大眾XL1,也叫大眾一升車,是大眾的超節(jié)能車,百公里油耗僅為0.92升,采用混合動力。2011年,大眾推出了FormulaXL1概念車,并于2013年2月22日發(fā)布,這款新車搭載插入式混合動力系統(tǒng),總續(xù)航里程可達500公里。每年生產至多1000輛。在多個概念版車型發(fā)布之后,大眾的1升車XL1終于迎來了量產的機會。百公里0.9升的罕見油耗無疑是XL1最大的亮點,能獲得如此出色的燃油經濟性,大量的技術養(yǎng)分肯定被注入其中。
XL1取得超節(jié)能殊榮也代表了未來汽車的發(fā)展方向,0.8升的雙缸TDI柴油發(fā)動機,最大馬力為48馬力,搭配上能提供27馬力的電動馬達以及5.5kWH容量的電池組,這套油電混合動力系統(tǒng)最大馬力為75馬力,并通過高效的7速雙離合器變速箱來傳遞動力。而由于低風阻造型、輕量化車身及低滾動阻力輪胎等設計相輔相成,只需很小的動力就能讓XL1保持前進。在時速100公里/小時的時候,XL1只需8.4馬力的動力輸出就能保持定速行駛;若是在電動模式,同樣是以時速100公里/小時的速度前進1公里XL1所消耗的電量不到0.1kWH。
清潔柴油技術、渦輪增壓、輕量化車身、超小風阻這一系列科技結晶為我們帶來了平民化的未來車。相信不久之后,在能源不甚充裕的年代里,它的后來者們能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
NO.6大眾緊急制動輔助系統(tǒng)
我們在緊急情況下,駕駛員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迅速地將制動踏板踩到底,從而沒有及時避免事故的發(fā)生,對女性駕駛員尤為如此,大眾的HBA液壓制動力輔助系統(tǒng),能夠實時監(jiān)控駕駛員踩制動踏板的壓力和壓力變化率,當它發(fā)現(xiàn)駕駛員迅速踩制動踏板從而判斷危險發(fā)生時,即使駕駛員沒有將制動踏板踩到底,系統(tǒng)也會自動將制動力增至最大,縮短緊急情況下的制動距離。超過半數(shù)的CAM專家們都力挺該系統(tǒng)入圍,贊其輔助功能強大、操作模式以及遠程信息處理方面也表現(xiàn)出色。
隨著技術的優(yōu)化,前面提到的自適應巡航和車距監(jiān)測技術再加上這樣的緊急制動系統(tǒng),能在主被動安全方面為駕駛員提供最大化的支持。這也是這類技術為人類的安全駕駛貢獻的力量之一。
NO.7寶馬新7系自動泊車系統(tǒng)
它徹底解放了人的雙腳,只需要一根手指便能夠一鍵式完成自動側方位駐車和自動倒車入庫,不需要駕駛員來操作換擋、轉向、加速和制動。新一代7系的鑰匙是具備遙控功能的,自動泊車同樣可以利用這把鑰匙完成,而且非常適用于狹窄的停車位。操作過程中鑰匙只能控制前進和后退,轉向則靠車輛自動控制。CAM認為,自動泊車技術是寶馬新7系最為重要的創(chuàng)新技術之一。依靠其3D傳感器以及遠程控制技術,新7系車主不需要坐在駕駛位置就可以通過車鑰匙,對汽車實施遙控使其正確泊入停車位或車庫。
我記得中國品牌的比亞迪速銳最早實現(xiàn)了無人遙控駕駛,尤其是在倒車和狹窄地方的停車方面,它的實力也是相當強悍。難道現(xiàn)在寶馬也開始學習中國品牌的技術了么?21世紀,世界本來就是共通的,技術的交流也應當全球化不是么?
NO.8插電式混合動力保時捷918 spyder
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混合動力超級跑車,限量版的918 spyder電池通過充電插頭充電,可以純電行駛25km,當然作為一輛超級跑車,它的純電續(xù)航里程并不能引起人們艷羨的目光,918 Spyder的傳統(tǒng)發(fā)動機與電動車組成的動力系統(tǒng)最大功率可達887馬力,2.6秒破百的加速能力。這是最重要的,在這樣的動力表現(xiàn)下,它的理論油耗只有3L,.可以想象一下,一臺價值超1300W+的超跑只有這么點油耗,是不是不可思議?
在我看來,918 Spyder入選十年十大技術主要動因在于,即使是豪華品牌,哪怕是全球限量的超級跑車,節(jié)能減排也是需要注重的,在技術可以達到的范疇內,將每一個可以惠及的車輛能耗最小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NO.9奔馳S級Bluetec Hybird混動系統(tǒng)
新一代S級推出的S 300 BlueTEC Hybrid車型百公里油耗僅為4.4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只有115克,成為最節(jié)能和最環(huán)保的S級。這款以節(jié)能為導向的S級搭載由2.2升柴油發(fā)動機和電動機組成的油電混合動力系統(tǒng),可輸出最大馬力204馬力和500牛·米的最大馬力。值得一體的是,2015年已然就位的奔馳自主研發(fā)的9速自動變速箱有望進一步提升該車的節(jié)能表現(xiàn)。
汽車發(fā)明者再一次改變汽車,成為世界上一款燃油效果最為充分、環(huán)保性能頗高的全混合動力豪華乘用車。在我們看來,和918 spyder一樣,豪華品牌汽車對新能源的注重和降低能耗的努力更加值得尊敬。由豪華品牌向平民產品的延伸也是未來技術的發(fā)展特點之一。
NO.10寶馬i3碳纖維車身
寶馬i3,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比較雞肋的產品,50W+的價格買一買菜車,要空間沒空間,續(xù)航里程更是一般,增程式混動通過車載的汽油發(fā)電機為電池充電,然后通過電機傳導動力,所以至少在中國,i3的模式并未取得成功,畢竟沒有多少性價比。但是i3的碳纖維車身卻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創(chuàng)新技術,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英文全稱是CarbonFiber Reinforced Polymer,其密度通常在1.7g每立方厘米左右,遠遠低于制造業(yè)常用的鋼材。在高達2200℃的環(huán)境下,CFPR依然能夠保留室溫強度,并且斷裂韌性、抗疲勞性、抗蠕變性伸拉強度和彈性模量都高于一般的碳素材料。
新材料帶來新的汽車思維,更加輕巧的車身重量,可模塊化管理的車廂組件,換來維修成本的降低、動力的提升、能耗的降低、安全性的成倍提升。目前來看,i3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產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采用碳纖維車身的i8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怎樣的震撼,可以預言的是,在未來的汽車制造工業(yè)中,高分子碳纖維輕量化車身將成為趨勢,而且惠及普通家庭用車,這也是CAM將這一技術列入榜單的緣由所在。
CAM評選出的十年十大汽車行業(yè)創(chuàng)新技術,一部分已經在整個汽車工業(yè)中普及開來,還有一些仍然處于陽春白雪,只應運于豪華汽車,但是更節(jié)能、更安全、更未來是一個共性趨勢,不可逆轉。我們可以看到CAM評選這份榜單的初衷,那就是這些技術對于整個汽車行業(yè)技術革新的引領和啟蒙的作用。汽車工業(yè)發(fā)展到今天,每一步都充滿著科幻的味道,但幾乎一一成為現(xiàn)實,所以,一個新的汽車時代已經來了。
來源:汽車之家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carnews/pingce/4011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