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篇來自行業(yè)人士的投稿,對于特斯拉中國這幾天以來的公告解析。許多分析的確很有價值。一家兩年前,哪怕一年前依然站在價值觀頂端的車企,為何當下陷入如此的窘境。不僅特斯拉中國的人應該看看,所有的行業(yè)從業(yè)者也應該看看。
特約作者:南海鱷神
特斯拉的車頂維權事件在今年上海車展媒體日第一天,以一種啼笑皆非的方式開場,發(fā)酵至今已第五天。這五天來越來越多的媒體方,包括自媒體,加入其中,各種聲音都有。
很多人不解為什么一起小小的「制動失靈」維權為何能驚動那么多中央媒體?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陰謀論。
今天,我們通過回顧、拆解特斯拉在維權事件之后的五篇半公告,回答許多人心中的小疑問:特斯拉為何被圍攻?
4.19 下午,第一篇公告,核心:此人乃超速違章事故車主
特斯拉的第一篇公告行文不嚴謹,完全沒有嚴肅對待,比如第三自然段里的「據了解」就不應存在,因為這是特斯拉作為被維權方及品牌方,最清楚的信息。
第二段里關于車主如何進入場館,說一嘴「據了解」也就算了,自家的事為何還要「據了解」?
除了行文的隨意,文章刻意強化車主的「超速違章事故」記錄,希望通過給維權車主添加負面標簽的方式,降低其公信力。
4.19 深夜,第二篇公告,核心:重申不妥協
藍框部分,有點類似今年 1 月全棉時代的那篇致歉公告,羅列了大量企業(yè)正面信息。凡是在公告里這么寫的企業(yè),都有一個共同點深植于腦海:
我沒錯,我優(yōu)秀著呢。既然你們看不懂,那我就趁這次道歉公告再說一遍,昭告天下。
其次,第二篇公告篇幅很長,但行文相比第一篇更口語化和非正式化,無法想象特斯拉的公關團隊經歷了什么,才能在風口浪尖上發(fā)表這樣的公告。
最重要的,是重申了陶琳的不妥協論,將一個不愿受封建桎梏壓迫的硬核科技熱血男兒的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紙面上。
至于收尾的那句「大家所有的批評,我們都虛心接受」,其實看完全文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屑。
4.20 深夜,第三篇公告,核心:可能有問題的是服務,嚴守產品沒問題的底線
很多人幼稚地以為,在多方施壓下,特斯拉深夜掛網的這篇公告是服軟的標志。但請注意,這才是本次事件中第一篇水準合格的公關稿,沒有過多贅述(廢話)和自我吹噓,放低了姿態(tài),讓許多人產生了特斯拉服軟的印象。但如果本著嚴謹解讀公關稿的方式來分析,就該知道公關稿不會有一個無意義的詞。
這篇公告中,最后那句「對自身不合理的、不符合服務準則的問題和服務流程進行梳理并整改……」才是全文真正的核心:產品沒有錯,如果你們都覺得有錯,那我就承認服務沒做好。
至此,當「特斯拉服軟」的標題和消息滿天亂飛時,特斯拉并未低下它高貴的頭顱。
4.21 深夜,第四篇公告,核心:你們愛咋咋地,我認栽不認輸
不用多分析,重點依然在全文最后一段。這種賭氣式的文字,看起來是第二篇公告作者執(zhí)筆,如果你認識特斯拉公關團隊的人,不妨幫我求證一下~
4.22 晚,第四篇半公告,核心:我同意《中國市場監(jiān)管報》的報道方向
一般情況下,位于輿論中心,正在接受調查的企業(yè),是不可能轉發(fā)任何第三方媒體報道的,噢,特斯拉中國除外。
特斯拉官博轉發(fā)這篇報道的原因,相信是因為其中的一段話:
「關于事故發(fā)生前 30 分鐘車輛的狀況,特斯拉方面是這樣敘述的:在車輛發(fā)生事故前的 30 分鐘內,駕駛員正常駕駛車輛,有超過 40 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同時車輛有多次超過 100 千米每小時和多次剎停的情況發(fā)生?!?/p>
整個報道內容非常簡單,其中信息也具有爭議性,網上支持反對的聲音都很熱烈。
但從我的角度看,《中國市場監(jiān)管報》在文末直接引用特斯拉員工的這段敘述是欠妥的,因為整段文字其實類似第一篇公告,暗示維權車主激烈,甚至危險駕駛。但如果對以上數據稍加分析,會發(fā)現這種誘導不完全站得住腳:
既然暗示車主開得很快,我們不妨假設車主均速50,30分鐘行駛25km,25km 里踩40腳剎車問題很大嗎?
今日騰訊《棱鏡》記 者駕車到事發(fā)地勘察路況,發(fā)現交通繁忙,在繁忙的車流里輕帶剎車減速是正常操作,40次一點不多。
另外4次剎停問題很大嗎?25km停下來4次,紅綠燈是否是更合理的解釋?我們不能因為車主有超速記錄,就輕易對其他數據背后代表的含義下結論。
4.22 深夜,第五篇公告,核心:調查已按流程全面啟動,車主消失了,誰有問題一目了然
這篇公告依然是賭氣式的羅列大量細節(jié),充分證明特斯拉抱持開放心態(tài),全力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并將所有可公開數據提供給維權車主,一點沒做錯。
至于結果?不好意思,車主消失了,家屬也聯系不上,細思極恐。
至此,五篇半公告拆解完畢。一家在關鍵時刻得到中國大力支持的外國企業(yè),始終以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車主、公眾和媒體,我想這才是此次被圍攻的原因所在。
我期待真相的到來,但真相不會是這件事的結尾。
目前,已經有不少聲音,提出國家應對車企,尤其是智能電動車企的數據管理及數據安全制定相關政策,包括數據儲存地、哪些數據該保留多久、如何向調查部門開放,以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利益,讓行車數據在事故和爭議發(fā)生后,不再是一個黑匣子。
這個出發(fā)點無疑是好的,但也極其考驗有關部門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的智慧。智能電動汽車行業(yè)方興未艾,如今社會已基本認同這是中國一個必須抓住的機會,甚至是避開中等收入陷阱的密碼之一。
新興的行業(yè)總是脆弱的,過度監(jiān)管將掣肘企業(yè)的發(fā)展,無監(jiān)管則令消費者信心動搖,最終依然影響行業(yè)發(fā)展。
我相信中國政府的智慧以及智囊團對行業(yè)洞見的深刻,但特斯拉維權事件,很可能讓還處在觀望和醞釀階段的政策提前到來,屆時,整個行業(yè)將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14536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