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半球的成都車展即將結束之時,西半球的慕尼黑車展正式拉開了帷幕。對于這兩個車展,梅賽德斯-奔馳都非常地重視。不同的是,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如火如荼的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帶來的重磅新車都是燃油車,比如全新C級、邁巴赫S 580 4MATIC、新款S級等等,而在德國,他們卻發(fā)布了多款純電動車,頗有些隔空喊話的意味。更有意思的是,已經被吉利收購的smart品牌,同樣沒有將轉型后的首款車型放在國內首發(fā),而是選擇在德國亮相。到底是吉利和奔馳信心不足,還是smart品牌志不在中國?
smart國產 一舉三得?
誠然,煥新后的smart品牌對于吉利和梅賽德斯-奔馳而言都非常重要。一方面,吉利的“藍色行動”計劃進展緩慢,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遲遲未能等來爆發(fā)點,今年前8個月的累計銷量僅4.6萬輛。要知道,就連廣汽埃安在今年1-8月都拿到了6.69萬輛的成績。吉利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xiàn),顯然和自主一哥的身份無法匹配。
另一方面,梅賽德斯-奔馳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樣舉步維艱,EQC今年1-7月的上險數只有3455輛。盡管后續(xù)還有EQA、EQB、EQS、EQE等多款新車蓄勢待發(fā),但是前景依然堪憂。煥新后的smart將為其開辟新的戰(zhàn)場,或許可以迎來轉機也不一定。此外,梅賽德斯-奔馳此前和比亞迪聯(lián)手打造的騰勢品牌,也一直沒有達到雙方預期的效果。2015-2019年期間,該品牌一共只賣出去13863輛新車。2019年重點推廣的騰勢X,今年1-7月的上險數也只有2843輛。梅賽德斯-奔馳與比亞迪的合作,完全可以用失敗來形容。
當然,這一次煥新對于smart品牌自身來說也非常重要。一直以來,不論是在海外還是在中國,smart的市場表現(xiàn)始終不盡如人意。比如在2019年,梅賽德斯-奔馳及smart品牌在中國市場累計售出70.21萬輛新車,其中后者僅僅貢獻了0.87萬輛。燃油車時代走的磕磕絆絆,smart自然希望借電氣化轉型實現(xiàn)華麗轉身。
所以從表面上看,此次發(fā)布的smart精靈#1一旦順利量產上市,對于三方來說都是好事。但是在我看來,品牌力強如奔馳,一樣玩不轉新能源市場,更何況受眾群要小很多的smart。
找不到競爭對手 但難言其尷尬定位
單就產品而言,smart精靈#1可謂是集雙方之所長,設計完全由梅賽德斯-奔馳的團隊操刀,不論外觀還是內飾依舊充滿了“德味”。而該車的工程研發(fā),則完全由吉利主導,最重要的一點,它是基于SEA浩瀚平臺打造而來的。
smart精靈#1的車長為4290mm,軸距達到2750mm,5座布局,已經達到了緊湊級的水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款smart。新車將配備12.8英寸的中控屏幕,車輛75%的電控單元支持OTA升級,芯片采用的也是高通旗下的最新產品,同時還將在智能駕駛領域與Mobileye展開合作。從賬面上看,對于這款將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上市的新車,吉利和梅賽德斯-奔馳都給足了誠意。
但是據smart官方介紹,精靈#1定位“輕奢”,也就意味著就算會本土化生產,但是其價格也不會很低,預計會達到20萬元左右。這樣的尺寸以及價格,放眼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們幾乎找不到能夠與精靈#1直接對標的車型。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會賣好,要知道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xù)航升級版的價格也只有23.59萬元而已。
另外,還記得在此之前另一個提出“輕奢”概念的品牌嗎,就是那個堅持法式浪漫、二進宮后依然徘徊在市場邊緣的DS。法國人在“輕奢”上栽了,吉利和梅賽德斯-奔馳就堅信自己能夠成功?
當然,有吉利和梅賽德斯-奔馳做背書,smart怎么也不會像DS一樣混得那么慘。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成沙漏型分布,10萬以下主打代步功能的低端車,以及20萬以上的高端車賣的比較好,中間的部分仍處于開墾的狀態(tài),smart精靈#1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當吉利還在發(fā)愁自家新能源業(yè)務無法邁開腳步的時候,長城汽車早就完成了起跑。近兩年,長城旗下的歐拉品牌依靠清晰的定位、出圈的營銷手段,以及多款面向女性消費者群體的新車,成功找到了流量密碼,今年前8個月的累計銷量將近7.2萬輛。對于吉利汽車來說,smart是一張牌,但顯然不是一張有足夠殺傷力的牌。還是那句話,向電動化轉型只是順應時代潮流,但能否站穩(wěn)腳跟,值得給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曲超超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15599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