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懂車帝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了一系列以「碰撞測試」為主題的視頻,在收獲「成噸」播放量的同時,也在車迷群體和行業(yè)中引起軒然大波。
懂車帝的碰撞測試節(jié)目分為上下兩期,爭議主要集中在下期的「追尾 40 噸卡車」測試上。
在這一輯節(jié)目中,懂車帝節(jié)目組購來 30 款不同品牌的不同車型,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模擬「時速 56km/h 追尾 40 噸卡車」場景進行測試。
從目前的輿情來看,爭議點之一在于,不同的車型表現差異較大。有些車型如路虎攬勝的表現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而有些車型如奔馳 G Class 則「出類拔萃」,車型之間的表現反差為「口水仗」提供了不少槍支彈藥。
爭議點之二則是,懂車帝測試過程中雖然表示控制了變量,但仍有網友質疑其測試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對品牌、車型不公正的情況。
爭議紛紛、言辭逐漸激烈,車迷和行業(yè)者甚至開始嚴厲指責,甚至直接「怒斥」其為「充值帝」。
懂車帝是被冤枉了,還是其咎難辭?
今天的文章就來細究下這個問題。
開頭則想先說一句:當用「標題黨」的方式來做嚴肅的碰撞解讀時,言辭的不同會留下巨大的可操作空間。而這樣的空間,會是商業(yè)利益的空間,也會是懷疑的空間。更何況......
「……大概率脖子是要斷掉的」
「車里邊你沒法看的一個狀態(tài)」
「這個表現確實有點,太出乎意料了」
「發(fā)生這樣的事故,可能這兩個人這時候確實還能下車」
……
在懂車帝的節(jié)目里,針對不同車型碰撞測試結果,主持人給出了大量的「點評」和「分析」。
如果只是一檔節(jié)目,這可以理解,節(jié)目主持人有責任將專業(yè)、難懂的碰撞報告「翻譯」成「人話」,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觀眾進行解讀。
但這期節(jié)目的本質是「嚴肅測試」,而懂車帝又是測試的操刀者,本質上又還是接受車企投放的商業(yè)機構,自己測自己評,在點評用語上又使用大量的副詞進行修飾并形成引導傾向,這便是問題了。
作為對比,我們翻看更受市場、行業(yè)認可的中保研碰撞測試報告,就基本見不到太多帶有主觀判斷、副詞修飾的用語。
顯然,這是「節(jié)目效果」和「嚴謹客觀」之間的關鍵區(qū)別。
中保研或其他評測機構如 NCAP 、IIHS 等均為非盈利機構,更看重自身的權威屬性;,
懂車帝作為商業(yè)媒體,更看重「破圈效果」和大眾知名度,會傾向于選擇「更有流量的打法」。
除了節(jié)目內的用語爭議外,懂車帝后續(xù)發(fā)布的一些單車碰撞視頻切片,在標題上也傾向于「標題黨」這種更有傳播效果的行文形式:帶主觀看法、會先下定義。
懂車帝可以不可以這樣打?當然可以,
但作為「商業(yè)媒體」,它也理應接受大眾對它「公正性」的質疑。
回顧過去,懂車帝推出的一系列評測節(jié)目,如夏季橫評測試、冬季橫評測試或其他單車拆解測試都伴隨著不少爭議,都曾引起包括余承東在內的部分高管不滿。
2023 年年底,懂車帝組織了一場「冬季測試」并公布測試結果,結果顯示問界新 M7 在低溫續(xù)航達標率上不盡如人意。
該測試結論引起余承東的強烈不滿,甚至以「坑人的測試,誤導民眾!」的激烈言辭回應。問界官方回應「懂車帝冬測」,稱后臺記錄了一系列異常數據,認為整個測試過程不嚴謹、不科學,結論不具備可信性。
同時,吉利汽車楊學良也認為懂車帝冬測的結論并不嚴謹,長城汽車則是官方賬號出面,同樣認為「后臺部分數據異?!梗Y論不可信。
時間來到今年 7 月,懂車帝組織的單車拆解節(jié)目也引來了極氪的不滿,關海濤先后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質疑該視頻「夸大事實」「吸引眼球」等。
可以說,在標題和其他文字上「做文章」,已經成為了包括懂車帝在內眾多第三方媒體的「慣性思維」。
更為「致命」的是,懂車帝的這幾期節(jié)目,除了標題、用語之外,看似嚴謹、專業(yè)的測試還被眼尖的網友找到了一些「破綻」。
甚至說「追尾大卡車」測試本身,是否就是存在針對某些品牌、某些車型的「不公正」?
針對碰撞測試的第一個質疑來自于測試本身,比如說「我們真的能在路面上遇到這么高大的卡車嗎?」
根據懂車帝節(jié)目介紹,測試選用的大卡車,后箱離地高度約為 1.5 米,選擇的標準是參考美國 IIHS 的相關要求。
這里有幾個問題。
首先,IIHS 針對大卡車的追尾測試,測試的主體是「大卡車」本身,考核目的是「后防護裝置」能否很好地起到「防鉆底」作用。
既然測試目的不同,為何懂車帝仍遵照 IIHS 來選擇卡車?原因恐怕是,無論是美國還是國內,都沒有針對「乘用車鉆撞卡車尾部」的測試標準。
既然沒有相關標準,便意味著車企在做研發(fā)和設計的時候,很可能不會刻意地做安全強化。
某國內車企的研發(fā)負責人向電動星球表示,「車企都是按國標及法規(guī)(造車)就可以,以及比較權威的機構CNCAP、中保研之類,國內一般都是按這些乘用車的標準去造?!?/p>
言下之意是,「鉆撞卡車尾部」的測試屬于全球大多數車企,在造車之初都不會考慮到的范疇。而且沒有任何的相關制造標準,車企如何造車才能滿足對應的安全需求便成了無稽之談。
由此帶出第二個問題,沒有統(tǒng)一標準便意味著,大卡車貨箱離地高低,肯定會對測試結果帶來影響。
試想一下,如果測試卡車的貨箱離地高度不是 1.5 米,而是 1.3 米、1.2 米,結果會如何?
包括蔚來 ET5T、極氪 001 等車型在測試中「折戟」,從節(jié)目中的碰撞畫面可以見到,因為車高、車頭設計、A 柱角度等一系列原因,這些車型的 A 柱從中間位置被貨箱切斷,進而喪失乘員安全保護性能。
作為對比,奔馳 G Class 、小米 SU7 和特斯拉 Model 3 的成績優(yōu)異,也有可推導的原因。
比如奔馳 G Class,因為車身更高,碰撞時更堅硬的 A 柱底部吸收了更多沖擊;而小米 SU7 和特斯拉 Model 3,則是因為車身低矮且車頭更長,A 柱避開了貨箱的切割。
換言之,如果大卡車的貨箱離地高度不是 1.5 米而是其他,整個測試的結論可能會出現「大反轉」;懂車帝用個例來給 30 款車的「鉆撞安全性能」下定義,自然有失偏頗。
更重要一點是,汽車 A 柱本身就不是針對剪切場景而設計,抗剪切能力普遍不佳。在抖音平臺上也有網友質疑,表示這樣的測試缺乏標準,「根本沒有 A 柱能夠存活?!?/p>
除此之外,也有網友對懂車帝節(jié)目組的專業(yè)性、是否嚴格控制變量等提出質疑。
在 11 月 1 日較早發(fā)布的偏置、常規(guī)追尾碰撞視頻中,懂車帝提出「奔馳區(qū)別對待中國消費者」的觀點,表示奔馳部分車型「使用了高田安全氣囊」。
眾所周知,高田公司因造假,早在 2017 年已經宣告破產。
知名汽車媒體@趙小查 就發(fā)布視頻表示,懂車帝見到安全氣囊上標有「Takata(高田)」的字樣,就下結論「奔馳在國內車型使用已倒閉公司安全氣囊」的做法完全錯誤。
事實是,2017 年高田公司破產之后,其資產已經被來自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均勝收購,懂車帝展示的圖片也清楚標明該安全氣囊來自中國均勝,而非已破產的高田,更不可能是「高田的庫存零部件」。
如此看來,懂車帝在不仔細辨認的情況下做出了錯誤的結論,硬生生給奔馳扣了個「大帽子」。自然地,也會讓外界對懂車帝一系列碰撞測試節(jié)目的過程、主觀評論甚至目的產生嚴重質疑。
至于控制變量的問題,有網友發(fā)現作為參考系的靜止大卡車也存在問題。
網友「穿紅秋褲的王者」指出,懂車帝使用極氪 001 做鉆撞測時可見到大卡車與測試車輛接觸的后輪并未發(fā)生移動,但使用蔚來 ET5T 做測試時卡車的后輪卻有輕微移動。
卡車最后一組車輪移動與否會不會影響測試結果、為什么 ET5T 碰撞時卡車后輪會移動,針對這些問題懂車帝并未作出官方解釋。
但可以見到,懂車帝在做測試時并未嚴格遵守控制變量的試驗基本原則,其結論自然也更難令人信服。
瀏覽懂車帝碰撞測試節(jié)目的觀眾評論,我們發(fā)現叫好者不在少數。
以「B站」的用戶評論為例,有網友表示「我前夫就是超車大卡車出車禍走的,真的很慘,走的一點也不安詳,我說出來其實就想給大家開高速的警醒一下,懂車帝的這個測試很有意義」,該評論獲得了 3400+ 個點贊。
實際上,在相當一部分「吃瓜群眾」看來,拋開細節(jié)問題不談,他們十分認可懂車帝組織的大規(guī)模測試。許多觀點認為,這些測試可以幫助消費者了解到哪些車型在鉆撞卡車、貨車這些高危場景下有機會「死里逃生」,未來自己購車時該視頻可能會成為參考依據之一。
在接受采 訪時,某車企研發(fā)負責人也指出,懂車帝組織的鉆撞測試對消費者而言,的確有一定價值。
「對用戶來說,有一定意義,這種鉆大卡車情況是一定存在的,卡車不符合安全標準的也會有,這里也能看出在極限情況下車的安全性。」
因此,爭議不斷的懂車帝碰撞評測,是個「一體兩面」的事情。
有意義的一面在于,該測試的確起到了「補盲」的作用,能夠讓消費者了解到極端情況下不同車型的安全性,提供官方口徑之外的購車參考信息。
而且「慘烈」的撞擊視頻也能起到警醒作用,消費者將能更直觀、深刻地認識到在高速公路上和大型車輛保持車距的重要性,同時正確佩戴安全帶等也能起到救命作用。
但問題也很明顯,第三方媒體可能是動機使然、可能是能力使然,組織的測試總有那么多漏洞被人發(fā)現,很多自己的表達也讓這場「嚴肅測試」有演變成「娛樂秀」、「充值秀」的趨勢。
在這種前提下,第三方媒體辛苦策劃的測試,并不能倒逼行業(yè)進步、推動產品發(fā)展。
11 月 7 日,蔚來官方發(fā)文強調了 ET5/ET5T 兩款車型的安全性,著重提到他們在專業(yè)、權威的安全評級中,拿到了優(yōu)異的成績。
其中的潛臺詞似乎也可以這樣理解,權威機構的碰撞測試的確可以幫助車企造好車,但前提是要有明確的標準和權威專業(yè)的測試環(huán)境,結果要能令人信服。
顯然,包括懂車帝在內的第三方媒體,想要獲得比肩專業(yè)機構的影響力還差得遠,他們做的測試只具備互聯網傳播價值,還不具備推動行業(yè)進步的價值。
長遠來看,真正雙贏的局面是,第三方媒體通過組織更專業(yè)、更具說服力的測試提高行業(yè)影響力,并最終推動國家或者權威機構加入相關測試項目,形成行業(yè)標準,作為指導幫助車企提升產品的安全性。
例子并不是完全沒有,小鵬在 11 月 6 日的活動中宣布,將聯手國家有關部門建立、完善「智駕評測體系」。
「智駕評測」就是典型的由媒體驅動進而影響行業(yè)的案例,而且這不是某一家第三方媒體的功勞,而是整個汽車媒體行業(yè)共同努力的結果。
換言之,懂車帝想憑借一己之力推動行業(yè)發(fā)展難度還是高了些,而且在此之前,最好還是改一下「標題黨」的毛病。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25304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