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電池是當今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之一,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攻克電池關鍵材料催化劑難題,不過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B)科學家已發(fā)現(xiàn)一種比鉑更好、更便宜的催化劑,或許可進一步降低氫燃料電動車成本。
該催化劑名為共面鈷紫質(zhì)(cofacial cobalt porphyrins)──如果不是化學系,可能根本不會知道這是什么,但這默默無聞又便宜化合物其實是個善于驅(qū)動氫與氧化學反應的好手,這一研究有望加速氫燃料電池技術發(fā)展。
有別于奇怪的名稱,該催化劑做法一點也不復雜,跟在家自制巧克力一樣簡單:把鈷紫質(zhì)與釕兩種液體放入燒瓶后攪拌并加熱,靜置 2 天后,全新的氫燃料化劑就完成了。
這種自組裝(self-assembled)催化劑制造方式相當簡易,材料也很便宜,UB 藝術與科學學院化學助理教授 Timothy Cook 表示,催化劑材料包含釕和鈷,價位比鉑還要便,且性能比當今市面的鉑催化劑更好。
Cook 指出,只要一想到分子自組(molecular self-assembly),腦中就會浮現(xiàn)樂高。這些建構組元設計成可拼裝式,就像一塊塊積木或拼圖。差別在于這些積木會相互反應與吸引,把它們放在一起并施加一點能量,時候到了積木自然會組合在一起。
但要讓化學鍵成功接合也不是容易的事,為了保證化學鍵會完美連接,研究打造紫質(zhì)和固定用的釕。共面鈷紫質(zhì)就是由兩種鈷紫質(zhì)分子組成,分子像三明治一樣堆疊,中間則用釕連接,將鈷紫質(zhì)溶液與釕溶液混合加熱后,2 天內(nèi)就會自己組裝成共面鈷紫質(zhì)催化劑。
科學家老早就知道紫質(zhì)可以捕捉與分解氧氣,但 Cook 表示,打造人造紫質(zhì)結構催化劑非常難,過程昂貴又復雜,步驟非常多,而且最終產(chǎn)量也很少。
不過自組裝完完全全解決這個問題,Cook 團隊用 100 克的初始物質(zhì)制造 79 克的共面鈷紫質(zhì),產(chǎn)率只比其他實驗室低 1%。且研究還可以輕松測試不同用量的釕,這樣一來就更容易調(diào)整化合物電化學品質(zhì),打造更理想的催化劑。
該催化劑功能與鉑催化劑一樣,可促進電池中的氫氧化學反應,而該技術有望降低未來氫燃料電池車成本,且低成本燃料電池還可以同時推動其他氫能設備開發(fā),Cook 表示,為了降低氫燃料車價格,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比鉑更便宜的催化劑。
論文第一作者 Amanda N. Oldacre 表示,他們可利用自組裝技術在 48 小時內(nèi)制造出更便宜催化劑材料,甚至不會用到耗時且麻煩的純化步驟。目前研究已發(fā)布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來源:Energy Trend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jishu/6975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