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界M9,上市兩小時大定破萬,上市62天大定數(shù)量達到5萬輛,上市86天大定數(shù)量6萬輛。
3月,問界M9銷量6243輛,成為新勢力50萬級新能源車型銷量第一。
甚至可以說,問界M9創(chuàng)造了中國品牌50萬級市場的天花板。因為在此之前,無論是新能源還是燃油車,中國品牌還沒有一款車型在這一級別可以達到穩(wěn)定的月銷過千的水平。
而如今,問界M9已經與50萬級最熱銷的寶馬X5越來越接近,成為第一個撼動BBA在這一級別市場地位的中國品牌車型。
最近,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問界M9還在產能爬坡中,有望在4月的交付量會達到1.5萬輛。
在此之前,中國品牌已經相繼在20萬級、30萬級甚至是40萬級開始了市場向上攻勢,但是50萬級的難度,不僅考驗產品力,也考驗品牌力。
前不久,理想MEGA首戰(zhàn)遇挫,也讓這家擅長制造爆款的新能源車企重新審視了50萬級市場,即便對于有一定市場積累的中國車企來說,50萬級仍然是一個0到1的過程。
過去十幾年,BBA在高端市場有著穩(wěn)定的護城河,二線豪華品牌很難從中分一杯羹,也只有保時捷依靠Macan的降維打擊,一度能夠與寶馬X5比拼。
也就是說,過去,50萬級市場是品牌力的天下,也是BBA們的安全地帶。2023年,寶馬X5的國產,也讓這款車型的單月銷量高峰超過1萬輛,成為統(tǒng)治50萬級豪華車市場的絕對頭部車型。即便二線豪華品牌也有過沃爾沃XC90、雷克薩斯RX等同級別車型,但是很長時間以來,他們的標簽仍然是“小眾豪華”。
問界M9異軍突起,打破了這一市場的平靜,甚至讓準備國產的熱門車型GLE也感受了一絲危機。一些來自終端的反饋顯示,問界M9直接轉化了許多來自BBA的深層次客戶,這意味著問界M9很可能引發(fā)豪華車高端市場的價格戰(zhàn)。
這對于產品定義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沒有短板,且長板夠長。
這其實對于問界M9背后的華為技術來說,其實是迎來了一次新技術大規(guī)模釋放的機會。
這也印證了一點:科技力,可以成為對抗豪華感、操控感的武器。
在豪華中大型SUV市場,問界用科技力實現(xiàn)了最大差異化。除了底盤、車身結構、800V高壓平臺全部出自華為之后研發(fā),從座艙到無圖智駕,也全面領先于對手,也包括智慧大燈、車內十屏交互等在同級別車型上無法體驗的黑科技。
這些科技不僅帶來了更強的駕控體驗,也提升了座艙品質,甚至讓問界M9擠進了行政車范疇。
而在問界M9之前,借助問界M5、問界M7,華為在終端營銷、生產環(huán)節(jié)也都進行了一次集體補課,這些也都為問界M9最終能夠在市場釋放奠定了基礎。
科技新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問界M9的江湖地位。從終端表現(xiàn)來看,問界M9還有取代問界M7的趨勢,成為問界新的銷售主力。
這在以往也是難以想象的。
它打破了過去BBA在豪華車市場建立起來的銷售秩序:主力銷售車型往往在受眾消費能力的主流區(qū)間,而在均價55萬級市場,問界M9成功制造了國產爆款的新高度。
它也帶來了更高維度的市場競爭:從空間、配置,到科技力的全面碾壓。
問界M9均價站穩(wěn)55萬級,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華為,它已經成為打入豪華車圈層的金字招牌。這也是問界M9得以在豪華車快速找到站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華為”代表了自主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華為不造車,但是在智能汽車賽道中的技術積累可以說碾壓了大部分車企,這是“華為”本身的品牌價值之所在。而這一品牌價值,在汽車市場同樣實用。
但是對于大部分中國汽車品牌來說,這種品牌價值仍然需要積累。
這也不意味著進階豪華車市場的通道只有華為可以。
華為就像一條鯰魚,已經帶動了中國品牌高端化的連鎖反應,也引領了一條智能電動車發(fā)展時代下的高端化路徑——科技力。
而實現(xiàn)科技力的路徑,不僅僅是聚焦研發(fā)層面,也對供應鏈整合,甚至是企業(yè)內部組織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標。
最近,據(jù)36氪汽車報道,理想汽車進行了新的內部組織調整,開啟矩陣型組織2.0升級。此次升級,也是一次更深入地學習華為組織能力建設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整中提到,理想汽車產品部的智能更加聚焦智能駕駛、智能空間、電動平臺等平臺型產品。
這也是如今造車行業(yè)的重要課題:既要融合科技與制造,同時還要實踐新的商業(yè)模式與渠道創(chuàng)新,而這些,在以往汽車行業(yè)巨頭中,很難找到可以復制的經驗。
華為,不但是智能汽車時代的一個標桿,對于推動中國汽車行業(yè)新一階段的轉型,也有著重要意義。
不可否認,華為品牌勢能的釋放,也是因為趕上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發(fā)展的紅利。
202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大爆發(fā),但是50萬級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幾乎為0。
過去幾年來,在這一細分市場雖然也不乏蔚來ES8、極氪009等車型,一度實現(xiàn)月交付超過2000輛的水平,也有紅旗、高合等試圖建立品牌壁壘,但是50萬級新能源市場,始終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市場需求。
這些車型雖然在新能源高端市場建立起了一定認知,但是這些車型也大多經歷了新技術、電池成本居高的階段,這也讓其與同一定價區(qū)間的燃油車相比,不僅缺少“性價比”,在品牌競爭力層面也沒有顯著優(yōu)勢,因此很難在高端市場建立起真正的產品競爭力。
2023年,智能汽車多項技術迎來拐點。
高階智駕在AI大模型的推動下,迅速迎來了全國城市道路場景的大規(guī)模落地,高端硬件、激光雷達數(shù)量不再成為高端車型的硬指標。與此同時,大模型的深度學習能力,也讓座艙交互進入到了新階段,推動了智能座艙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如今,起售價46.98萬、均價55萬的問界M9,從目前的大定數(shù)量來看,訂單量總額已經達到330億元,僅僅這一款車型,已經超越了很多汽車品牌全年的營收能力。
2023年底,國產高端車型也進入了集中爆發(fā)的階段,甚至出現(xiàn)了調侃BBA的段子:如果再不努力,就只能開奔馳E級、寶馬5系、奧迪A6了。
2023年底的一波新車,已經開始創(chuàng)造中國品牌在高端市場的新高度。
比亞迪仰望U8,售價超過百萬;行政級轎車蔚來ET9,預計達到80萬元級別;長城坦克700Hi4-T,70萬級別;極氪001 FR,起售價76萬元。這些車型也在聚焦各自的細分市場,并注重打造更加極致的技術標簽。
在智能汽車賽道,從問界M9開始,中國品牌也正式拉開了向上的序幕。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PingWest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qiye/225627
以上內容轉載自PingWest,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ǎng)(ewshbmdt.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