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傳聞稱本田在華的“燁”系列品牌可能面臨改名。
廣汽本田在發(fā)布立春主題海報時,對“燁P7”的命名進行了調整,隱去了“燁”字,直接突出了P7的標識。而東風本田雖然在海報角落保留了“燁”字符號,但海報中央卻顯著突出了“S7”的標識。這些舉動引發(fā)了外界猜測,本田是否計劃對“燁”系列品牌進行更名,以應對市場反饋和調整品牌策略。
圖片來源:廣汽本田
“燁”品牌命名一直爭議不斷
回溯至去年 4 月,本田正式發(fā)布其純電品牌 “燁”,意在通過這一全新品牌加速其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轉型。
作為本田在華新能源戰(zhàn)略的核心組成部分,“燁” 品牌承載著本田對中國市場電動化轉型的厚望。該品牌率先搭載全新車標,基于純電動車 Architecture W 全專屬架構打造,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智能、高效的電動出行體驗。
發(fā)布會上,本田展示了 “燁 S7”“燁 P7” 以及概念車 “燁 GT CONCEPT” 三款新車,彰顯其在電動化領域的戰(zhàn)略雄心。官方釋義中,“燁” 字寓意璀璨與閃耀,“P” 代表 “Prime”,象征獨特與唯一,“燁 P” 品牌傳承本田運動基因,依托全新智能高效純電 “W” 架構,力求升華電動駕趣體驗。
然而,品牌發(fā)布后,市場反應復雜,圍繞 “燁” 品牌命名的爭議迅速升溫。
部分網友認為,新能源品牌使用 “火” 字旁的字寓意欠佳,可能對品牌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行業(yè)分析師也指出,“燁” 字雖寓意美好,但作為汽車品牌,其獨特性與辨識度有待提升。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一個易于記憶、具備獨特賣點的品牌名稱,對市場推廣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廣汽本田
面對外界質疑與批評,本田官方一度陷入輿論風波,網絡上甚至流出本田中國媒體反饋調查問卷截圖,顯示本田可能針對 “燁” 品牌命名開展市場調研。對此,本田官方迅速辟謠,明確否認發(fā)起相關調查,強調對新品牌命名的堅定信心。
盡管本田官方態(tài)度明確,但 “燁” 品牌的市場推廣仍面臨巨大壓力。此前本田推出的 e:N 系列電動車型市場表現(xiàn)未達預期,為 “燁” 系列產品的市場推廣增添更多挑戰(zhàn)。作為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又一次重要嘗試,“燁” 品牌需要突破市場認知度、消費者接受度等多重障礙。
本田在華新能源之路的坎坷
事實上,作為全球汽車市場上的重要品牌,本田早在2013年就開始在中國布局其新能源戰(zhàn)略,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i-MMD混合動力技術。然而,本田的油混車型在中國市場并未能占據(jù)主流。
面對中國特有的市場環(huán)境和政策導向,以及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偏好和政府對新能源車型的扶持政策,插混和純電動車型逐漸成為市場的新寵。本田的油混技術雖然先進,卻似乎與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水土不服”。
消費者對于額外支付費用購買油混車型并不熱衷,這促使本田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在華的新能源戰(zhàn)略。政策的推動和市場的變化讓本田看到了插混和純電路線的潛力。于是,從2018年開始,本田在中國市場逐步轉向純電路線。
這一年,東風本田發(fā)布了“放眼未來”的新能源品牌戰(zhàn)略,并隨后推出了基于XR-V平臺打造的純電車型X-NV,標志著本田在華電動化時代的正式開啟。然而,轉型并非一蹴而就,本田的電動化之路充滿了挑戰(zhàn)。
盡管本田在隨后幾年連續(xù)推出了多款電動化產品,覆蓋了多個品類,但其銷量并未達到預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車型多為油改電產物,與市場上日益增多的原生純電動車型相比,競爭力略顯不足。同時,國產新能源車型的崛起也給本田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中國市場對于本田來說至關重要。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中國不僅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還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本田深知,如果想要在全球汽車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本田不僅在產品層面進行了革新,還對組織架構進行了深度調整。2023年,本田中國設立了電動事業(yè)開發(fā)本部,專職負責汽車事業(yè)戰(zhàn)略及純電動產品開發(fā)等核心任務。這一舉措彰顯了本田對中國市場電動化轉型的決心。
同年,本田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全新的電動品牌“燁”,這是由本田中國本土團隊自主研發(fā)的品牌,與華為、科大訊飛等知名中國本土供應商緊密合作,以期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在2024年的廣州車展上,廣汽本田發(fā)布了全新純電動品牌“燁P”,而東風本田的燁S7也計劃在2025年上市。
據(jù)此前報道,廣汽本田-燁P7與東風本田-燁S7計劃于今年發(fā)布,作為一對姊妹車型,兩款車均定位于中型純電SUV市場,預計售價在18萬元左右。而且,本田此次引入了華為為其智駕賦能,兩款車型或均將搭載華為智駕系統(tǒng)和本田的SENSING 360+高階智駕系統(tǒng)。
然而,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本田的電動化轉型之路仍然充滿挑戰(zhàn)。
有分析師認為,重塑企業(yè)形象、推出符合中國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喜好的產品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合資品牌需要擴大和加強與中國車企及產業(yè)鏈企業(yè)的合作,這或許是合資品牌真正的出路。然而,資深汽車分析師鐘師對此持謹慎態(tài)度,認為在合資品牌奮起直追的同時,自主品牌同樣在快速發(fā)展,因此難以給出確定的答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qiye/262523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ewshbmdt.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