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今年5月26日,深圳市一輛GTR跑車飛速追尾撞上了一輛比亞迪E6型出租車,造成出租車翻滾,撞上一棵大樹并起火,車內三人死亡。
事故發(fā)生后,比亞迪純電動車的質量受到廣泛的質疑,其股價從事故前一天的24.38元跌到7月31日的14.20元,跌幅達41.8%。公司的訂單大幅下降,許多合同停止執(zhí)行,公司面臨嚴峻的考驗。
事故發(fā)生后,很快成立了"5·26"重大交通事故純電動車質量的鑒定專家組,由國內電動汽車整車及動力系統(tǒng)、部件安全、結構安全、碰撞安全、電子電氣安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汽車交通事故鑒定、火災調查、材料燃燒特性等領域的13名業(yè)內權威組成,他們就整車、車輛碰撞、動力電池、火災及交通事故鑒定等五方面專項開展質量鑒定工作。
經過兩個月的認真調查研究、仿真計算和各種科學實驗,專家組在8月3日發(fā)表了"鑒定報告"。報告提供了以下幾個結論:
第一,這是一次罕見的嚴重交通事故。肇事跑車的速度是每小時242公里,相當于大型民航機起飛的速度,追尾前跑車雖有剎車的動作,但速度仍高達每小時183-195公里,而被追尾的出租車的速度是每小時81-83公里,跑車的速度仍比出租車快100公里/小時。所以專家說,這是一次罕見的交通事故。強烈的碰撞使比亞迪E6出租車的電池包嚴重變形,部分電池與車體發(fā)生短路,強大的電火花引燃了內飾材料和其他可燃物質,造成了大火。
第二,出租車繼續(xù)翻滾與路邊的一棵大樹相撞,大樹切入車體1.05米,三名乘員因在兩次強烈碰撞中頭部受到重創(chuàng)而死亡,他們是被撞死而不是被燒死的。
第三,在電池包的96塊電池中,只有24塊發(fā)生了燃燒,占1/4,而燃燒的電池的鋁合金外殼和電池極板雖然發(fā)生了局部燃燒,但是電池極板仍保持整齊、層次分明,因此可以判斷沒有發(fā)生爆炸。
第四,鑒定報告的結論是動力電池系統(tǒng)在整車上的安裝布局、絕緣防護及高壓電系統(tǒng)設計合理,"整車安全未見設計缺陷"。
鑒定報告的結論是中肯、可信的。多位權威人士都指出,這樣的碰撞如果發(fā)生在汽油汽車上,火勢還要更加兇猛。比亞迪公司在事故發(fā)生后發(fā)表的聲明中表示,E6電動出租車在深圳已有兩年多的大規(guī)模運營,截至2012年5月,單車最高運行里程已超過20萬公里,累計運行總里程超過1500萬公里,期間曾發(fā)生過18起追尾事故,均未發(fā)生人員傷亡和車輛燃燒。這些事實也驗證了專家組的結論。
鑒定結果公布后,一度擱淺的深圳有關公司在公共交通領域和比亞迪的合作重新啟動,500輛E6出租車已經下單。比亞迪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比亞迪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民族品牌,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未來,還需要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攻克許多堡壘:
第一,質量檢測手段仍有待提高。質量鑒定專家組組長、中國汽車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指出,雖然國內目前電池單體、模塊的安全標準比國外普遍要高,但電池系統(tǒng)的安全檢測并未達到同樣水平,仍有"提升空間"。
第二,盡管在目前的兩種鋰電池中,比亞迪的磷酸鐵鈷鋰蓄電池(簡稱鐵基鋰電池)不像錳酸鋰電池(簡稱鋰電池)那樣在一定條件下會自燃、爆炸,但是,5.26事故表明,惡性事故的嚴重擠壓,會造成電池短路從而引燃汽車上的可燃材料。因此,建議比亞迪公司借鑒汽車防碰撞的設計思路,設計一種能在碰撞中吸震垮塌的電池架,使電池在碰撞事故中跌落到路面,即使短路,也無法引燃汽車,車上的人可以從容逃生。
第三,提高電池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還有許多創(chuàng)新的空間。例如,據200多位電動出租司機反映,比亞迪公司聲稱E6充電后的續(xù)航里程可達300公里,但司機們說,一般只能跑170-180公里,只有冬天不開空調時,可以跑240-250公里。有時突然沒電或無故報警。電池還怕水。這表明,電池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充電量都有待提高。此外,防水、防化學腐蝕、防物理擠壓的設計還可以改善。
第四,比亞迪的發(fā)展需要全社會包括政府的理解、包容和支持,需要全社會的思想解放。例如,有一位技術權威表示,目前的兩種鋰電池,"都沒有從本質上解決電池的安全性問題。"還有人總認為事故表明新能源汽車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請問,現在不時看到德國的奔馳、寶馬豪華車在路上自燃的報道,是不是可以說德國的汽油汽車也"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安全問題"?德國汽油汽車技術還"不成熟"或"沒有完全成熟"?
其實,"成熟"無止境。汽車技術是在不斷的進步中越來越成熟的。燃油標準從歐1發(fā)展到歐5就是如此。不能以"不成熟"苛求新能源汽車。作為政府,除了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外,還應該更積極地支持電動汽車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例如,政府不要總是等待國際充電樁標準而耽誤了充電樁網的建設。
其實,不如讓中國的比亞迪公司們制定中國的標準,中國的電動汽車先于別國做大作強了,別國自然會使用中國標準。說到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轉變,不是吆喝出來的,而是只爭朝夕干出來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沈驥如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renwu/1445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