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軌道交通里程日益增長、公交體系日益完善,但許多軌交站點與住宅小區(qū)還存在著”最后一公里”的空白,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市政協委員丁建勇建議,采用小型純電動汽車將軌交附近的居民區(qū)、學校、醫(yī)院、大賣場等串連起來,滿足市民的多層次出行需求。
很多市民發(fā)現,出了地鐵站,到家還有一段路程。遇到風暴雨雪、炎暑天氣,或是老人孩子、攜帶重物的市民,這最后的一段路往往讓他們犯難,走路走不動,乘出租車太貴,等公交車又遲遲不來。在一些城鄉(xiāng)結合部、大型居住區(qū)地鐵口,改裝載客的”黑三輪”泛濫,既不安全,也有礙觀瞻。”處罰‘黑三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難題,畢竟群眾的需求放在那兒?!?/p>
丁建勇認為,開發(fā)和采用安全、綠色、低速、小型的純電動汽車,是解決社區(qū)”最后一公里”交通難題的優(yōu)選方案。純電動汽車是”十二五”的重點推動項目,政策大力扶持,上海世博會期間有超過1000輛新能源車提供園區(qū)內外的交通服務,效果很好。國內其它城市也在行動,例如杭州建純電動汽車運營公司,開展民用車租賃,已運行200輛。合肥投放30輛純電動汽車示范運營,開通全國首條純電動公交線路。從各個城市的運營情況來看,純電動汽車作為社區(qū)交通工具是完全勝任的。
已有公交車了,再設電動車是否重復?丁建勇認為,”不僅不重復,反而是有益補充”。例如,香港有多種公交模式,有雙層巴士、大巴車,也有專門跑小街區(qū)的中巴車,分別走主線、支線、小區(qū)線,以適應多樣化出行需求。如果在上海的軌交沿線特別是郊區(qū)站點,開辟相應”軌交接駁線”,用純電動汽車將周邊的居民區(qū)、重點企業(yè)、文化體育設施、學校、醫(yī)院、大賣場等串連起來,實行線路代碼共享、車票通用,將進一步滿足市民的多層次出行需求。
”這個工作需要政府來牽頭,統一規(guī)劃、統一調度”,丁建勇說,發(fā)展這種新型的社區(qū)交通工具,會涉及一系列問題,包括車型設計、開發(fā),車輛使用中的充電、維護,準入制度、駕駛員的資質和營業(yè)者的條件等,都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行業(yè)協會、社區(qū)管理部門等,齊心協力把這件民生工程做好。
(編輯/李驕)
來源:上海政府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shichang/311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