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冬奧會,最火的莫過于吉祥物冰墩墩,一只被冰殼包裹的大熊貓,深受國民喜愛,占據熱搜榜首,呈現出“一墩難求”的現象。當然,除了冰墩墩外,冬奧會的黑科技“獵豹”也上了熱搜榜。據悉,“獵豹”全稱叫“超高速4K軌道攝像機系統(tǒng)”,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歷時5年自主研發(fā)的一款特種攝像設備,設計時速為90公里/小時,在比賽中能實時跟蹤運動員的位置,靈活捕捉比賽畫面,為裁判員提供參考依據,讓犯規(guī)行為無處可藏。
作為一名觀眾,筆者感受到了冬奧會的黑科技確實吸人眼球。無獨有偶,汽車界的類似黑科技也在去年的廣州車展上掀起波瀾。
去年的廣州車展上,長城旗下高端品牌沙龍汽車亮相了首款車型——機甲龍。官方宣稱該車型全球首搭4顆激光雷達,更是全球唯一可實現激光全視覺覆蓋。各位看客暫且不去評論沙龍汽車官方是不是在吹牛,但機甲龍確實是目前公布搭載激光雷達數量最多的車型。沙龍汽車宣傳海報的“4顆以下,請別說話”,透露出了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其競爭力越強。
一、被馬斯克嘲諷的激光雷達有多優(yōu)秀?
為何說搭載了激光雷達的車型,它的競爭力越強?其原因是它較其他雷達有眾多優(yōu)點。激光雷達又稱車載三維激光掃描儀,是一種移動型三維激光掃描系統(tǒng)。三維激光掃描儀利用激光的傳播速度快,直線型好的特點將激光發(fā)射出去,并接收返回的信息來描述被測量物理的表面形態(tài)。舉個例子,蝙蝠靠發(fā)出的超聲波對前方物體作出判斷,有效避開建筑物等,能做到在飛行中游刃有余。與蝙蝠發(fā)出的超聲波不同,激光雷達發(fā)射的激光速度更快。
不僅如此,憑借著探測距離長、精度高、反饋數據多和對弱光更敏感的優(yōu)點,激光雷達與其他雷達聯(lián)合使用會大大增強車輛的感知能力和準確度,提高車輛的輔助駕駛能力,可以說是自動駕駛不可缺少的眼睛之一。因此也有業(yè)內人士提出“激光雷達越多,輔助駕駛能力越強”的說法。
而對于激光雷達,特斯拉CEO馬斯克卻說,“傻子才會用激光雷達”。之所以嘲諷激光雷達,是因為在自動駕駛上,特斯拉一直堅持使用純視覺方案,也就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方法,當然,這種純視覺方案也容易受天氣所影響。既然純視覺方案有缺陷,那特斯拉為何不用激光雷達?主要是激光雷達的價格比較高。
二、打破技術瓶頸成本有望降低
激光雷達的價格到底有多高?在國外,激光雷達企業(yè)Luminar首席執(zhí)行官奧斯汀·拉塞爾2020年在接受《汽車新聞歐洲版》訪談時表示,該公司已經將激光雷達系統(tǒng)的成本降至1000美元。
激光雷達價格昂貴,其原因為內部包含了一系列高質量光學元器件,并且還要將這些元器件安裝到可旋轉的空間內,所以說技術要求非常高。加上終端需求量少,前端生產商少,自然價格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笨重且昂貴的元器件集成于一兩個芯片,激光雷達實現大規(guī)模生產成為可能,成本也由此降低。激光雷達企業(yè)Velodyne也曾預言,未來的目標是將激光雷達的價格定在500美元。
而在國內市場,2020年年底華為發(fā)布96線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和解決方案,把價格控制在200美元,并承諾未來兩年內把價格做到100美元內。當然,除了華為,國內企業(yè)大疆、禾賽科技、速騰聚創(chuàng)、萬集科技也是這一賽道上的核心玩家。隨著供應商的增加,汽車市場容量不斷增長,自動駕駛商業(yè)化加速推進,激光雷達的成本還將持續(xù)下調,如此一來,將會有更多的車型搭載上激光雷達。
三、車企爭相紛紛上車激光雷達
目前,唯一交付了的、帶有激光雷達的車型當屬小鵬P5,據悉,該車型搭載了2顆激光雷達,覆蓋前方橫向150°視野,最遠探測距離達150m3。借助激光雷達等硬件設施,小鵬P5可快速識別各類物體,作出反應。而帶激光雷達的小鵬P5售價僅20.53萬元,難怪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除此之外,一波帶有激光雷達的車型已在路上,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華為96線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就將搭載在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車型上,該車型即將交付。
2021年年初,蔚來發(fā)布首款轎車ET7,該車配備了11個高清攝像頭、1個激光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傳感器。其中該激光雷達可以探測到500米距離,具備動態(tài)聚焦的凝視功能,可以更好的追蹤車輛和行人。ET7將于今年3月份交付。
威馬汽車10月份發(fā)布的第一款轎車M7就配置了3顆自主變焦高精超視固態(tài)激光雷達,水平探測范圍可達330°,同時配備7顆800萬像素高清攝像頭,可實時構建周邊環(huán)境。預計今年下半年交付。
此外,智己L7、小鵬G9、哪吒S、阿維塔11等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也將在今年上市交付。
結語:總的來說,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的主要傳感器之一,眾多的優(yōu)點讓它成為了車企追捧的對象。有關機構預計,全球乘用車市場激光雷達需求量將由2021年的22萬顆提升至2025年的2134萬顆,滲透率將由2021年的0.2%增至2025年的14%,市場規(guī)模將增至541億元。而2022年,隨著長城、廣汽、蔚來、理想、小鵬等整車廠積極布局以激光雷達為主傳感器的自動駕駛方案,激光雷達量產或迎來加速落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EV情報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16778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