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三年,滴滴來了。
上海車展前夕,滴滴舉辦了一場自動駕駛技術開放日,將過去幾年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積累全盤托出,向外界分享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思考及核心競爭優(yōu)勢。
「未來 Robotaxi 概念車」、「北曜 Beta 激光雷達」、「三域融合平臺 Orca 虎鯨」、新業(yè)務「Kagobat」,滴滴向市場交出的不僅是一連串的解決方案,更是展示了滴滴依舊活躍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將新業(yè)務快速落地的能力。
無人駕駛什么時候能實現?目前沒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有行業(yè)人士直言:
自動駕駛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困難的技術問題,比把人送上月球更難」。這不僅考驗自動駕駛公司的技術能力、商業(yè)運營能力、融資能力,更是考驗自動駕駛公司的定力。
透過這場技術開放日,我們看到滴滴自動駕駛持續(xù)加碼推動自動駕駛服務與商業(yè)化的決心。也正因為此,L4 自動駕駛未來在中國的開花結果,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01、七年磨一劍,滴滴挺進自動駕駛下半場
2016 年,在滴滴成立自動駕駛部門之初,滴滴花費了一年時間,與全球自動駕駛這個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和企業(yè)家、工程師做了非常深入的交流,在當時形成了兩個非常關鍵的認知:
一是,L4 自動駕駛技術大概需要十年的時間逐步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就是從 2016 年到 2026 年,并非很快能夠實現量產,也非遙遙無期。
二是,L4 自動駕駛技術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的路徑,最優(yōu)的路徑是進入到類似滴滴這樣的出行網絡公司。因為它能為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冷啟動階段提供最好的商業(yè)化的土壤。
因此,在自動駕駛領域中,滴滴意欲十年磨一劍。
在過去的七年時間里,滴滴收獲頗豐。
在技術層面,滴滴自動駕駛已經掌握了包括感知、預測、決策、控制、大規(guī)模的仿真系統(tǒng)、大規(guī)模的機器學習平臺等 L4 級自動駕駛的全棧核心技術,實現技術的自主可控。
滴滴自動駕駛
在商業(yè)化落地方面,滴滴自動駕駛車隊數量已經超過了200 輛,散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在最新版的滴滴出行 APP 上,用戶可在上海、廣州的指定區(qū)域內,實現混合派單。
即起終點均在區(qū)域內的訂單,用戶能在滴滴 APP 上直接看到「自動駕駛」選項并叫車,體驗滴滴自動駕駛帶來的服務體驗。
作為網約車出行服務的補充,滴滴自動駕駛的送駕里程、送駕時長、每小時單量等體驗和效率指標都在持續(xù)向網約車靠近。
從團隊建設看,滴滴自動駕駛團隊過去三年發(fā)展迅速。孟醒表示,滴滴自動駕駛團隊從 2020 至今團隊人數翻了三倍,目前將近 1000 人。
在技術上、項目商業(yè)化和團隊建設層面,滴滴進展迅速。但作為國內頭部出行公司,滴滴對于無人化出行服務的暢想遠不止于此。
(1)概念車 DiDi Neuron 亮相:引入機械管家,打造未來的 Robotaxi
對于市場的關注和疑問,滴滴用一輛概念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開放日上,滴滴發(fā)布了 Robotaxi 概念車——DiDi Neuron,這是國內首輛在車內安裝機械臂的 L4 級自動駕駛車輛。
作為一款來自未來的概念車,滴滴希望 DiDi Neuron 除了能夠實現自動駕駛以外,還能夠提供優(yōu)越的乘車體驗——而機械臂承擔了機械管家的角色。
在乘客搭乘時,機械手臂會伸出來,能夠準確找到行李的位置并拿起,而且可以比較歸置地放在后備廂里面。
同時在行駛過程中,機械臂還能夠為乘客提供水、紙巾等需求,使得坐乘體驗得到上升。
搭配機械臂的 DiDi Neuron 概念車
除了行業(yè)首搭的機械臂以外,DiDi Neuron 還將服務納入到了整車設計的方方面面。
DiDi Neuron 在移除了駕駛位后,擁有 3.2 米的軸距,乘客使用空間增加了 50%,使得乘車體驗上升。
從乘客上車、乘坐到下車的全過程,有細節(jié)上的設計非常用心。
比如,DiDi Neuron 概念車采用了頂翼門+側滑門的「三開門」設計,側滑門僅在右側安裝,以保證乘客安全,頂翼門則讓乘客不用低頭也可以進入座艙。
最值得一提的是 DiDi Neuron 的交互設計,DiDi Neuron 概念車車身裝有 5 塊大屏,其中 3 塊位于車頭。
這樣的設計能夠把自動駕駛的下一步行動傳遞給周圍的交通參與者,避免了外界無法得知車輛動向的情況,從而保護車外的交通參與者。
除了考慮行車安全之外,還可以將乘車體驗納入傳感器的感知中。比如在車身側面,乘客上下車門位置的下側,布置一套傳感器。
它可以使車輛能夠清晰感知上落客一側的路面狀況,使車不會停在有水坑,有泥濘的地方。
DiDi Neuron 概念車的設計體現了滴滴自動駕駛的服務理念:安全、舒適、懂你。這也意味著,滴滴自動駕駛在技術、產品的基礎上,進入了關注乘客體驗、運營體驗的新階段。
(2)建設無人運維中心,直擊 Robotaxi 痛點
得益于司機出行網絡的經驗積累,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出行服務上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
滴滴自動駕駛 CEO 張博透露稱,目前,自動駕駛在消費端最大短板在于,自動駕駛覆蓋區(qū)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
為了擴大覆蓋區(qū)域,過去三年滴滴 Robotaxi 在上海的自動駕駛覆蓋區(qū)域擴大了 7 倍。
但在城市覆蓋區(qū)域擴張的過程中,另一個難題便隨之出現,如何處理更復雜的真實場景?
為此,滴滴推出了「城市泛化引擎」,包含了滴滴研發(fā)的一系列技術模塊:
比如為了解決更多的交通流問題,滴滴推出了大感知模型,一次性輸出感知結果,降低了延遲,提升了感知精準度;
比如運用了可以將交通行為預測更精準的 transformer 的預訓練模型,引入了博弈論進行多輪預測,模仿學習人類駕駛行為,達到預測和調整自身駕駛的效果。
除了自動駕駛覆蓋區(qū)域不足以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滴滴還引入了無限泊車技術,把覆蓋區(qū)內全路段變成站點,并還推出了 24 小時不間斷自動駕駛服務。
為了實現 24 小時不間斷出現服務,滴滴成為國內首家把紅外攝像頭引入到傳感器套件的團隊,同時還建設了全球第一個自動運維中心——「慧桔港」。
要實現 Robotaxi 的 24 小時不間斷運轉,要求需要有一個專門的后勤部門,用以解決車輛補能,清潔等工作。而「慧桔港」便是作為滴滴 Robotaxi 的自動化后勤而存在。
當 Robotaxi 進入「慧桔港」后,車輛會由一輛 AGV 小車進行轉運,并由機器人根據實際情況,對 Robotaxi 進行沖洗、充電、檢測、停放等,實現全流程 90% 的自動化率。
在滴滴的設想中,白天滴滴 Robotaxi 出去接單,而到了晚上回到「慧桔港」完成交接班后,由機器人進行清潔。從今年起,滴滴自動駕駛已在上海嘉定提供 24 小時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我們希望在運營區(qū)域內擁有無人化運營中心,在這個運營中心中的 L4 級別量產的自動駕駛汽車能夠自動完成接單,在運營中心中,這些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在機器人的幫助下自動完成車輛的加油,充電,清洗等工作」,滴滴出行 CTO,滴滴自動駕駛公司 CEO 張博說到。
他認為,自動駕駛于出行領域,應該是一個全鏈條式的,無人化自動運營的工廠。
(3)兩大硬件產品上線,下一代 Robotaxi 車型將在 2025 年量產
為了實現量產化,降低硬件成本,滴滴自動駕駛從關鍵硬件的開發(fā)入手,推出了兩款自動駕駛的核心硬件:
「北曜 Beta」激光雷達
三域融合計算平臺「Orca 虎鯨」
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車上較為重要的感知硬件,也是自動駕駛成本占比較高的硬件。
在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中,滴滴聯合北醒合作開發(fā)國內首個 2K 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北耀 beta 版正式亮相。
這是國內首個 2K 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由滴滴自動駕駛和北醒共同合作研發(fā),具備高點頻、高分辨率、長距離等功能,能夠適應不同場景。
除此之外,滴滴自動駕駛開發(fā)的首個量產化三域融合計算平臺——Orca 虎鯨,是降本的又一關鍵。
三域融合可以讓智駕域、座艙域、網聯域的設計更加精簡,核心元器件、線束得到優(yōu)化。迭代后的 Orca 虎鯨不僅體積大大減少,而且成本降低了 88%。
這也意味著自動駕駛車的后備箱能再多容納一個 20 寸行李箱,與此同時,整車裝配時的人效比提升 7 倍。
除了在硬件上的降本,滴滴自動駕駛目前正在結合新能源整車企業(yè)能力,共同定義和量產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未來 DiDi Neuron 的理念也將融入到這款網約車里。
滴滴自動駕駛 COO 孟醒提到,下一代的 Robotaxi 至少有四個關鍵維度:
第一,前裝量產,從產線上下來,能夠完全走汽車生產流程。
第二,成本低,希望相對上一代能夠降低 4-5 倍的成本;
第三,國產化,希望供應鏈可控,甚至希望里面的關鍵零部件 90% 能夠做到國產化;
第四,做大規(guī)模載人無人化的測試,一定要提高安全性。
通過各種各樣的冗余來提高安全性,底盤冗余、通信冗余、供電冗余等等,構成滴滴自動駕駛選擇下一代車的核心標準。
據孟醒透露,滴滴已在 Robotaxi 產品定義、車型平臺選擇及座艙與智駕系統(tǒng)開發(fā)等方面合作,首款車型將于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guī)?;幕旌吓蓡?。
02、滴滴新業(yè)務 KargoBot 亮相,累計收入突破 1 億元
在這場技術日上,滴滴自動駕駛貨運 KargoBot 正式亮相。
這是 Robotaxi 業(yè)務外,滴滴首次對外宣布將 L4 自動駕駛技術拓展至干線物流貨運領域。
為了加強商業(yè)落地能力,KargoBot 打造了一款最適合大宗貨運的混合無人化解決方案,核心產品為混合智能編隊系統(tǒng) KargoOne。
滴滴自動駕駛創(chuàng)新業(yè)務負責人韋峻青
KargoOne 包括一臺由一名司機駕駛的帶智能駕駛功能的領航車輛,以及多輛 L4 級自動駕駛卡車構成。
通過全新的駕駛員操作臺,領航司機可以指揮無人駕駛的車輛進行編隊、靠邊停車、解散隊列等操作,也可實現一鍵呼叫遠程支持,由遠程操作員接入 L4 車輛進行診斷、決策輔助等。
這一模式可以簡單理解為「羊群」模式。其中,1 名駕駛員駕駛一輛 L2 級別自動駕駛貨車,充當車隊「頭羊」,而緊隨其后的的 L4 級別自動駕駛貨車充當「羊群」。
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頭羊」完成外界交互,比如說,車輛安檢,稱重等,羊群僅需跟隨「頭羊」的指令行進。
混合無人化的解決方案的好處在于,它能夠突破無人化貨物運輸業(yè)務的智能性和安全性瓶頸,從而實現商業(yè)化落地。
據滴滴透露,通過這種模式,KargoBot 面對復雜場景的處理能力提升了50 倍,核心的安全指標提升了 20 倍,同時能有效降低風阻,減少 5-10%的能源消耗。
滴滴自動駕駛創(chuàng)新業(yè)務負責人韋峻青講到,選擇適合無人化商業(yè)落地的場景有四個重要維度:
市場規(guī)模是否足夠大,足夠支撐創(chuàng)新業(yè)務未來的商業(yè)布局與技術研發(fā);
找到貨運路線集中度非常高的場景,幾百臺的車每天在這條十幾公里,幾十公里固定路線來回行駛;
客戶是否有強烈的無人化的需求,真正用無人化的技術幫助他們提升效率和安全性;
技術是否可行。
基于這四個維度,大宗商品運輸成為最先落地的場景。
大宗商品、鋼鐵、礦石這一類服務于生產類企業(yè)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這一類的運輸在中國整體的業(yè)務規(guī)模2.2 萬億以上,占到了整個貨物運輸接近一半的體量。
韋峻青表示,大宗商品的貨運既有規(guī)模,路線又集中,又有非常強的無人化需求,就是完美的自動駕駛無人化貨運落地的場景。針對這一場景,無人化貨運落地的產品形態(tài)應運而生。
在現場,滴滴自動駕駛 Kargo 負責人韋峻青首次公布了一段 KargoBot 從天津到內蒙古全程 1049 公里無接管的視頻。
視頻中,KargoBot 的卡車歷經白天黑夜,通過積雪、結冰、修路路段以及國道、高速、收費站、匝道、隧道、城市廠區(qū)等環(huán)境,全程后排安全員僅虛握方向盤,不干預卡車駕駛。
據滴滴公開的數據,目前 KargoBot 擁有超過 100 臺自動駕駛卡車,已在天津和內蒙之間開始了常態(tài)化的試運營。
截至今年 3 月,KargoBot 累計已經運輸了超過120 萬噸煤炭及其他大宗商品,累計物流收入突破1 億元。
目前,KargoBot 已經與陜汽合作推出了搭載混合智能編隊系統(tǒng) KargoOne 的前裝量產公告車型,預計將在兩年內部署超過千輛車型。
上海車展上展出的 KargoBot
在商業(yè)化落地方面,KargoBot 深耕西北、華北地區(qū)大宗商品物流主戰(zhàn)場,與諸多產業(yè)鏈下游知名企業(yè)探索智慧物流變革模式。
基于這樣的商業(yè)化前景,內蒙古鄂爾多斯集團還計劃參與 KargoBot 首輪融資。
開啟物流貨運業(yè)務,并能獲得一定的收入,對滴滴而言,這是其自動駕駛商業(yè)化啟動的標志,這意味著過去幾年的投入,也將逐漸進入回報期。
03、L4 自動駕駛能實現嗎?滴滴:希望一直走下去
作為當下少有的風口,自動駕駛曾瘋狂吸納各路玩家,資金、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入這條賽道。
據麥肯錫 2021 年的統(tǒng)計,從 2010 年起,無人駕駛相關技術的投入超過 1000 億美元。但錢越燒越多,自動駕駛的故事卻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
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巨大落差讓悲觀的情緒蔓延開來。過去,在公開報道中,有不止一名行業(yè)大咖對自動駕駛的前景表達了消極看法。
行業(yè)的悲觀預測主要在于,目前自動駕駛是一個近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目前行業(yè)政策法規(guī)尚不明朗,事故的權責界定仍未清晰;
投資回報周期長,而外部融資環(huán)境遇冷;
技術攻堅難度大,硬件成本高,難以短期內實現量產。
盡管行業(yè)前景任重道遠,但險峰之上出美景。高風險之下也蘊含著新的機遇:
據安信證券測算,2030 年 Robotaxi 帶來的出行市場有望達到1.2 萬億至 4.4 萬億元的規(guī)模。在巨大的市場盈利預期下,僅是對行業(yè)的前景的一絲想象,便可引起一場又一場的生死搏殺。
但需要明確的是,自動駕駛是一場持久戰(zhàn)。如何不倒在黎明前是眾多自動駕駛公司正在面臨的難題。
自動駕駛「領頭羊」Waymo 裁員,背靠大眾福特的 Argo AI 宣布倒閉,自動駕駛卡車雙雄之一的 Embark 燒完90 億美金后宣布關停業(yè)務。一眾大廠尚且如此,市場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自動駕駛公司而言,保持技術研發(fā)投入,同時不斷尋求商業(yè)化落地,實現自我造血,是唯一的救贖之路。
相比其他 L4 自動駕駛玩家,滴滴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結合網約車,通過自有的打車網絡與運力部署,實現自動駕駛業(yè)務商業(yè)閉環(huán),這也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透過這場技術開放日,我們看到滴滴并沒有給出自動駕駛不可實現的預期,而是講述 Robotaxi 和 Robotrcuk 在產品、服務與商業(yè)化方面真實的進展。
這也表明滴滴自動駕駛非常清楚自己目前 L4 自動駕駛商業(yè)化所處的環(huán)境,在監(jiān)管和市場接受度仍然面臨挑戰(zhàn)的當下,技術瓶頸仍然存在,盈利預期仍需時日。
滴滴自動駕駛 COO 孟醒
孟醒認為,自動駕駛不是一項業(yè)務、不是一個技術突破,也不是一個產品,甚至不是一個公司。
自動駕駛是基于場景,通過技術、服務和運營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類出行體驗的一種新型出行模式。
它的落地,最終以規(guī)模化來考量,受限于生態(tài)發(fā)展、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管,它的發(fā)展注定要呈承階段性的演進。
現階段,滴滴自動駕駛也在努力進行多維度的完善:不斷強化安全準則和標準、不斷擴大運營范圍提升運營能力,以及也將服務提升至與技術同等重要的位置。
對于自動駕駛的未來預期,滴滴依舊保持樂觀。
「自動駕駛特別讓人著迷,它是人類科技史上最難的科技挑戰(zhàn)之一,也是造福最多人的科技產品之一。在這條難但正確的道路上,希望我們能夠一直走下去?!姑闲炎詈蟊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20091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