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馬斯克6月份宣布開放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專利,引起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雖然國內(nèi)不少車企對此并不感冒,但特斯拉的做法打破了汽車行業(yè)專利壟斷的常規(guī)做法,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分析其背后的想法。
無獨有偶,今天看到媒體轉載的《歐洲汽車新聞》的報道,寶馬宣稱也愿意與競爭對手共享電動汽車電池技術。而且,寶馬采購負責人Klaus Draeger還明確指出,若奔馳有合作意愿,他們將很樂于與他們共享電動汽車電池技術。奔馳和寶馬在全球豪華車市場可謂是最直接的競爭者,寶馬愿意與奔馳共享,這確實打破了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常態(tài)。話說,這還是從比亞迪手里搶生意。
特斯拉和寶馬在技術共享上的開放態(tài)度,其背后都有一個共同原因,希望以技術的開放,來形成規(guī)模經(jīng)濟,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尤其是在電池供應方面。特斯拉計劃在美國投資50億美元興建一個電池工廠(5GWh);而寶馬和三星SDI合作生產(chǎn)電動汽車鋰電池。
當前,電動汽車雖然發(fā)展較快,但規(guī)模仍處在初級階段。各家車企單打獨斗,沒有足夠的量的支撐,顯然無法在成本控制上有多大作為。而放開一些專利和技術,將有望改變這樣的局面。
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國內(nèi)電動汽車的領先者,比亞迪汽車,是否也應該考慮在電動汽車技術上,與其他自主品牌或者國際品牌有更深程度的合作關系?比亞迪汽車從去年開始一直在強調,希望特斯拉能夠在中國發(fā)展得順利,這樣能夠帶動整個電動汽車行業(yè)在中國的進步。而除了在口頭態(tài)度上期望之外,或許在核心零部件和技術上,比亞迪應該考慮一下特斯拉和寶馬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比亞迪是從手機電池起步的,做電池是它們的強項。在電動汽車電池方面,它們也同樣有自己的工廠,而且,比亞迪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工廠。
今年5月份,比亞迪北美總經(jīng)理李珂在巴菲特股東大會中國投資人酒會上透露,“比亞迪年產(chǎn)6.5Gwh的電池廠也許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建成,到2015年底電池年產(chǎn)能或將擴大到10到15GWh。” 15GWh的產(chǎn)能一旦實現(xiàn),意味著比亞迪可能將一舉成為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生產(chǎn)廠。而根據(jù)日本IIT研究預測,2014年全球幾大動力電池廠商加起來才能實現(xiàn)6GWh動力電池出貨量。
有媒體作者測算,如果15GWH的產(chǎn)線完全投產(chǎn),將可以配備5萬輛K9,或者25萬輛E6。而比亞迪今年的電動汽車銷量計劃是,電動大巴k9今年計劃產(chǎn)銷3000輛,e6電動車5000輛,秦1.5萬到2萬輛。由此可見,就算比亞迪在儲能電站、電動叉車領域有所發(fā)展,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消化掉15Gwh的動力電池產(chǎn)能。
那么,既然面臨與特斯拉、三星SDI相同的規(guī)?;瘑栴},比亞迪為何不能像它們那樣,放開思路,暫時忘記與競爭對手的劍拔弩張,而是掉頭尋求合作,以求動力電池達到一個新的規(guī)模級別?這樣不僅能夠進一步降低單車的電池生產(chǎn)成本,同時還有可能在動力電池上,復制其手機電池相同的盈利模式。相同的思路,比亞迪的混合動力總成模塊,是否也可以考慮與其他車企共享呢?
我總覺得,中國的企業(yè),或者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里,對“競爭”和“對手”這兩個字的理解,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很難做到在一定時期內(nèi)為了共同的利益目標而謀求合作。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我總是希望傳達這樣的思想,無論是傳統(tǒng)汽車行業(yè)還是電動汽車行業(yè),我們自主品牌都處在弱小的階段,單打獨斗,不如抱團參戰(zhàn)。
來源:OFweek電子工程網(wǎng)
作者:汪軍艇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pinglun/3301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