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可以說是智能駕駛迎來的第一個春天,消費者開始用錢包投票,智能駕駛滲透率加速超出預(yù)期。
根據(jù)天風證券發(fā)布的智駕滲透率的研究報告,2024年2月,標配L2及以上智能駕駛滲透率為44.57%,已經(jīng)接近一半了,同比增加10.94% ,增速著實驚人。
從分價格段區(qū)間來看,市場上新能源乘用車20萬元以上的車型,有接近80%都搭載了L2及以上的智駕功能配置。
果然,配置剛上來,價格就被打下來了,今年的車市之卷,可見一斑。
消費者對智駕的熱情不是毫無征兆的。
去年6月小鵬G6上市,高階配置一度銷量占比超過50%;7月,新款問界M7緊跟著上市炸場,選擇華為的消費者,看中的就是華為高階智駕的水平。
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問界新M7上市2個半月累計大定超過10萬臺,其中智駕版占比60%,城區(qū)智駕選裝率達75%,智駕的NPS推薦值超過87%。
也就是說在智電時代,高階智駕功能在問界品牌這里,已經(jīng)成為一個基礎(chǔ)性的配置。
就算是車圈里的專業(yè)人士,也可能一直存在一個誤解:以為高階智駕功能,尤其以城區(qū)NOA為代表,都是造車新勢力的專屬身份標識。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幾乎每個中國的車企都在瘋狂推進高階智駕功能城區(qū)NOA上車。
比亞迪在“2024比亞迪夢想日活動”上官宣:“2024年,比亞迪將推出10余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車型,高價智駕將成為旗下30萬以上車型的標配?!?/p>
王傳福果然說到做到,從騰勢N7、仰望U7,到即將上市的2024款漢,比亞迪一系列新上市的車型均提供了高階智駕功能。
雖然落地速度不及華蔚小理,但是據(jù)說第一批搭載城區(qū)NOA的智駕車型也即將在3月底交付,首批或開放包括深圳在內(nèi)的一批主要城市。
而上汽的智己,吉利的極氪,長城的WEY,這些傳統(tǒng)造車大廠,也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硬磕“城區(qū)NOA”。
就在上個月,極氪官方宣布,新款極氪001全系標配激光雷達,3月31日前下定新款極氪001的用戶,0元開通ZAD完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包含城市高速NZP、城市NZP所有智駕功能終身免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怪不得博世前中國區(qū)總裁陳玉東總,在前不久的直播中說到:“五年之內(nèi)城區(qū)NOA會滲透到十萬元級別的車型上?!?/p>
國外汽車廠商呢?有的表示看不懂,有的已經(jīng)慌了。
北京車展即將拉開序幕,豐田寄給汽車媒體的邀請函上就寫著:“今年,豐田將以智能化為中心,為大家?guī)碇匕跣畔⒓叭绿岚浮薄?/p>
具體是什么方案呢?有消息稱,豐田的全球車型智能駕駛方案將采用“豐田+華為+Momenta”三方聯(lián)合方案模式。
也有媒體發(fā)文稱,豐田海外智駕訂單的供應(yīng)商包括德賽西威、高通以及Momenta。這三家公司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豐田海外項目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開發(fā)。
而德系大廠,似乎并沒有特別鐘情于“半生不熟”的城區(qū)NOA,大家紛紛把高階智能駕駛定義在了L3以上。
去年年底中國開始發(fā)放L3測試牌照,第一個拿下測試牌照的,正是一直低調(diào)的寶馬,終于找到對外證明自己技術(shù)實力的機會。
和寶馬一樣,德系三大在智駕領(lǐng)域的布局一直高舉高打,錨定L3以車企兜底的高階智能為目標,希望可以交付一個稱得上是“好用”的智駕功能,哪怕這個功能只能在高速公路的低速場景能夠啟用。
在高階智駕領(lǐng)域,ABB三家無一例外都選擇了激光雷達的方案,德系車廠的智駕開發(fā)負責人甚至認為,未來因為不同的消費市場對智能駕駛的功能定義的差別太大,激光雷達的產(chǎn)品形態(tài)將會出現(xiàn)參數(shù)和形態(tài)上的絕對差異。
正如車載攝像頭也有前視、魚眼、周視的差異,激光雷達在未來一定會出現(xiàn)類似攝像頭的品類細分,前視激光雷達要能真正實現(xiàn)超視距,理想的探測距離需要超過300m,而環(huán)視的激光雷達需要覆蓋車身一圈50m左右的距離,其重要功能是解決低速擁擠場景下的快速避讓。
在歐洲,高階智駕功能從L3開始,以高速為核心場景。眼下L3功能之所以只能在低速場景啟用,正是因為目前市面上還并不存在一款適配歐洲高速L3的超遠距離激光雷達產(chǎn)品,要知道在德國有超過60%的高速是沒有限速的。明白了這一點,相信大家也不會再取笑德國人小心謹慎的L3功能了。
回看中國市場,以城區(qū)NOA為代表的高階智駕功能,作為各家車企爭相PR的熱點,到底實現(xiàn)了多少呢?余大嘴說的2023年底“全國都能開,都能用”的城區(qū)NOA到底實現(xiàn)了沒有?又難在哪里?
先說結(jié)論。地平線創(chuàng)始人兼CEO余凱在今年百人會論壇上公開表示,高速NOA剛抵達“好用”,未達消費者“愛用”,城區(qū)NOA,未達“可用”。這可以說是專業(yè)人士最為“實誠”的總結(jié)。
我們先來看橫評的測試結(jié)果,就在上個月,我們發(fā)布了一個最新的城區(qū)NOA的橫評報告,選取是目前市面上宣稱已經(jīng)(或者即將)推送了輕圖城區(qū)NOA功能的車型,分別是問界新M7,小鵬G6,蔚來ES8和理想L9。
108公里的測試路線,僅一個車型做到了全程可啟用城區(qū)NOA功能的,就是問界新M7。其余車型表現(xiàn)參差不齊。
第二次測試選擇了上海城區(qū)的180公里的道路,各家NOA也有多次接管,問界新M7在測試中也有4次降級,26次接管,平均接管率在7km/次。而一直宣傳城區(qū)NOA的小鵬G6,在上海的這段測試當中,功能啟用率達到55%。
到底是哪些魔鬼場景讓城區(qū)NOA頻繁降級?
簡單歸納一下,目前導(dǎo)致城區(qū)NOA退出或者降級的場景,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車輛對動態(tài)目標物,尤其是行人、電驢子這類靠的又近,移動速度又快的目標物的識別和響應(yīng),依然是有很大難度的。
保守一些的智駕策略,遇到障礙物就會提醒接管,但是這時候留給駕駛員的時間已經(jīng)非常有限了,在最后一刻才甩鍋給駕駛員。甚至有的策略在提醒接管的同時還不會減速,這個是很危險的。
這類場景,感知如果能盡早識別,也不至于要挑戰(zhàn)人類反應(yīng)的極限。
對動態(tài)目標物-電驢子識別不夠迅速
對動態(tài)目標物-行人避障失敗
以上兩個場景都是車的智駕功能一邊提醒接管,一邊還在繼續(xù)前進,危險可想而知。
第二大類是對靜態(tài)目標物的識別有問題,比如說高速上的防護欄,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錐桶、三角警示牌等等。
這時候智駕功能往往就表現(xiàn)得“傻里傻氣”或“極其莽撞”:要么就是等著不走,要么就是直接撞上。比如下面這個視頻里面,上匝道的時候直接貼在高速的防護欄上一路摩擦,如果后向有跟車,多半要發(fā)生追尾。
無法識別高速柵欄,直接高速剮蹭
甚至包括大家平時以為很安全,大不了就停下來,絕對不會撞到的APA自主泊車功能,實際上事故的案例也不在少數(shù)。
APA場景能調(diào)用的傳感器極其有限,基本上用魚眼攝像頭單挑各種APA泊車場景,對于算法同學(xué)來說壓力山大。
攝像頭本身就是二維傳感器,并沒有深度信息,再加上魚眼攝像頭對于物體的識別還需要畸變矯正,各種算法疊加,往往出現(xiàn)十幾個厘米的誤差,已然是竭盡全力了。
然而對于很多城市里狹小的停車位和超大的車身而言,這十幾個厘米的誤差,都是造成各類泊車碰撞事故的罪魁禍首。
車庫APA泊車車頭撞了
車庫APA車頭撞車了
再就是輕圖NOA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對城市里面的馬路邊沿、路障的識別能力有限,可能功能不會降級,但是體驗一言難盡??胺Q算法工程師的噩夢,智駕測試員得罵娘。
各式各樣的“馬路邊沿”
一邊是車企拼命要將城區(qū)NOA普及到每一臺車,另外一邊卻是城區(qū)NOA實際功能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
眼下“BEV+Transformer”剛從前瞻研究論文到來到產(chǎn)業(yè)界不久,再提起,居然感覺已經(jīng)有些過時了。
智駕工程師們剛剛學(xué)習完機器視覺的最新的論文研究成果,又馬不停蹄的要奔向“端到端”、“大模型”。
畢竟前面有特斯拉,“端到端”號稱已經(jīng)上車OTA;后面又有小米,號稱今年底就要進入智駕第一陣營。群狼環(huán)伺,敵手遍地。
仔細看看國內(nèi)智駕第一陣營和緊隨其后的第二陣營,沒有一家能完全舍棄激光雷達。無論是BEV,還是占用網(wǎng)絡(luò),國產(chǎn)的智駕方案都已經(jīng)融合了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在智駕功能中不僅僅是冗余的備份,其輸出的三維感知,尤其是深度(距離)信息,功能目前還無可替代。
尤其是輕地圖方案盛行的今天,激光雷達配合GNSS+IMU實現(xiàn)車輛自定位,將是又一個主打功能。眼下,大家關(guān)注更多的是激光雷達的成本能不能再降一點。
王傳福也號稱要自研激光雷達,成本希望控制在900元左右,當然,如果仔細看他說的原話,他傳達出來的完整信息是:“不是那種高分辨率的,而是那種夠用的性能的激光雷達,我們認為可以控制在900元左右?!?/p>
在苦苦等待產(chǎn)業(yè)界拿出更便宜組件的同時,重新從實際需求出發(fā),重新定義傳感器的參數(shù),重新尋找夠用的、好用的激光雷達,很可能是激光雷達成功的另外一條道路。
而這,也恰恰和我前面說到的德國車企對傳感器的定義的說法不謀而合。
城區(qū)NOA,要求車輛能盡量提前輸出近距離感知的障礙物,只要阻擋前進,車輛就先減速,不要在碰撞前一刻,還在一邊速度輸出,一邊提醒接管。
這就是激光雷達的感知邏輯,只要探測到有障礙物,無論是什么物體,都會在探測到的第一時間向系統(tǒng)反饋“unknown big” ,“unknown small”。
簡單點說:別問是啥,先減速再說。
對比攝像頭感知,無論用什么大模型,都要先識別是什么,再向系統(tǒng)反饋,往往這掐指一算,就快撞上了。
對于城區(qū)NOA,側(cè)向激光雷達也是一個重要的可選項,50米以內(nèi)可以實時輸出精確感知,超大的垂向視場角,對貼身的行人橫穿,外賣小哥的蛇形走線,都可以及時探測,避免燈下黑的情況。
激光雷達安裝在車頂,車身5米之內(nèi)都沒有點云,也就沒有激光雷達雷達的感知,處于感知盲區(qū)。
尤其是城市里面各式各樣的花壇、綠化帶、隔離帶和石墩,中國這么大,障礙物是無窮無盡,用側(cè)向激光雷達,這些訓(xùn)練的成本都可以省下來,又離輕圖的城區(qū)NOA更近了一步。
眼下,已經(jīng)有一些車企開始在布局側(cè)向激光雷達的上車,和兩年前的“4顆以下別說話”不同,側(cè)向激光雷達的回歸,恰恰是不少車企冷靜之后的理性選擇。
眼下又到了北京車展,各家的新車發(fā)布年度大戲上演的關(guān)鍵時刻了,城區(qū)NOA功能今年又要新上哪些車型?大家還會繼續(xù)卷“開城”的速度嗎?會不會更加關(guān)注自家產(chǎn)品的每百公里接管次數(shù)呢?會不會讓我們看到更加接近“可用”的城區(qū)NOA功能呢?
北京車展,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AutoLab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qiye/225944
以上內(nèi)容轉(zhuǎn)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zhuǎn)載內(nèi)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ǎng)(ewshbmdt.cn)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