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造車的故事一波三折,在國內目前有很多團隊都開始一步步走向造電動汽車之路的時候,讓我們來梳理一下蘋果的時間軸,復盤始末。
其實Apple從來沒有證實說過要做車,回看整個事件過程,大部分都是媒體通過各個渠道爆料傳聞,還有一些業(yè)內人士,如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說這是個公開的秘密,米國的一些領導也散播過一些傳聞。
下圖是根據不同的消息來源整理的線索表:
彭博社言之鑿鑿的幾個事情,可以與上面的事件進行對比:
By the end of 2015, the project was blighted by internal strife. Managers battled about the project’s direction.
In early 2016, project head Steve Zadesky, left Titan.
About a month later, Mansfield announce the strategy shift
In the following months, engineers started leaving. Some chose to quit . Others were cut.
In August, a first wave of employees was let go, followed by a second round in September.
More than 120 software engineers working on a car operating system and testing procedures were cut.
Several hundred hardware engineers working on car chassis, suspensions, and undercarriages also left.
Remaining software engineers are working on autonomous programs, vision sensors, and simulators for testing the platform in real-world environments
其實同期來看,Google的無駕駛汽車項目也比較動蕩。
人員更迭:
1.Sebastian Thrun和第一波團隊的淡出,更多的是整個項目開始從研究化往工程化開始轉向,Chris Urmson接手之后的工作,使得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走向前臺。
2.Anthony Levandowski這位工程師和一大幫工程師出來,做Otto(然后整體被Uber打包)
3.Chris Urmson出走
把蘋果和google的兩個時期結合起來看:
Apple和Gooogle對未來的步調并不是讓所有的人都能認同,雙方決策層在選擇前進的方向時都是選擇與現(xiàn)有車企合作,投資的核心都落實在軟件上面,擴展到系統(tǒng),而放棄了造車這件事情。
我們可以從幾條線索上來看這個問題:
1.科技公司在投向傳統(tǒng)制造業(yè),特別是造車這事
2.造車從開始到落地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多少資源?
3.整個供應鏈, 從傳統(tǒng)OEM轉移到New Player手里需要多少時間?
我們來冷靜的看看這個事,可能從頭到尾就是個背, 是個故事,這就要看我們是相信顛覆就在眼前,還是我們想的太簡單了。
客觀來看,這兩家IT公司還是可能繼續(xù)保持分隊探路,以軟件、以手機系統(tǒng)和車的關系,持續(xù)滲透進入汽車領域,形成分隊探路,重在落地的節(jié)奏,這兩家公司也實在也沒必要和我們講故事,時間點到了自然會入場,目前還沒有,大家同意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朱玉龍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4638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yōu)楸疚牡恼鎸嵭院椭辛⑿载撠?,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和第一電動網(ewshbmdt.cn)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lián)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fā)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