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安部交管局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17億輛,比2016年底增加2304萬輛,增長11.85%。而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快速增長,這些新興產品在汽車質量、汽車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隱患或者不足,也開始給消費者所帶來困擾,并且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日益重視。
適逢“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之際,讓我們來看看從去年開始就火得不要不要的“智能網聯(lián)汽車”。
究竟什么是智能網聯(lián)汽車?
相信大家還記得,今年央視春晚的珠海分會場畫面中,搭載百度Apollo系統(tǒng)的比亞迪無人駕駛車隊在全國觀眾的見證下駛過港珠澳大橋,還完成了“8”字交叉跑等高難度動作。這讓許多人驚呼,“智能網聯(lián)汽車”竟然離我們這么近了?
而對于上海嘉定區(qū)的市民來說,“智能網聯(lián)汽車”就是每天奔跑在博園路上的榮威和蔚來無人駕駛汽車,許多過馬路的行人和快遞小哥見到它們時,還會“不明覺厲”地行著“注目禮”。據了解,上海還將分級逐步開放更多的道路環(huán)境用于智能網聯(lián)汽車測試。
當然了,在關心汽車科技的朋友眼中,最能配得上“智能網聯(lián)汽車”名號的無疑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了。而近兩年來,一些中國品牌也推出了多款“智能互聯(lián)/智能網聯(lián)”車型,許多消費者不禁要問,它們看起來似乎與特斯拉并不一樣???真的也算“智能網聯(lián)汽車”嗎?
稍微科普一下:所謂智能網聯(lián)汽車,指的是“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zhí)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車、車與人、車與云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環(huán)境感知、智能決策、協(xié)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高效、安全、舒適、節(jié)能”行駛,并最終實現代替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p>
簡單來說,智能網聯(lián)汽車有兩層技術含義:其一為智能汽車,即可以實現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其二為聯(lián)入網絡,可以實現相互通訊的汽車。
套路1: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真的安全嗎?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最受輿論關注的自動駕駛/無人駕駛。
就在2月27日,據央視新聞報道,河北邯鄲特斯拉車主高巨斌狀告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導致自己兒子駕車身亡一案有了最新進展:特斯拉在大量證據面前,終于被迫承認車輛在案發(fā)時處于自動駕駛狀態(tài)。
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發(fā)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輛特斯拉轎車直接撞上一輛正在作業(yè)的道路清掃車,特斯拉轎車當場損壞,司機高雅寧不幸身亡。據事故后行程記錄儀中的視頻分析,事故發(fā)生時,特斯拉處于“定速”狀態(tài),并未能識別躲閃而撞上前車。
2016年9月20日,遇難者家屬高巨斌將特斯拉在中國的銷售公司起訴至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要求賠償損失一萬元。其代理律師表示,目的不在于特斯拉能夠賠償多少,而是希望通過該案能夠讓公眾知道這種“自動駕駛”技術有缺陷,希望特斯拉在產品營銷過程中不要把“自動駕駛”作為吸引年輕人的賣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起發(fā)生在中國的事故,是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致死車禍。當年5月7日,美國一位車主駕駛特斯拉Model S在佛羅里達與一輛拖掛車發(fā)生了劇烈碰撞,導致其不幸喪生。
盡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經過7個月調查后認為“未檢測到特斯拉自動緊急制動系統(tǒng)與自動輔助駕駛系統(tǒng)中存在任何設計與表現的缺陷”,但特斯拉還是將中文官網的“自動駕駛”一詞改為“自動輔助駕駛”。特斯拉還要求銷售人員嚴格將此系統(tǒng)表述為駕駛輔助系統(tǒng),另外系統(tǒng)還特別增加了新功能,當檢測不到司機雙手施加在方向盤上的力度時,便會向駕駛者發(fā)出警示。
實際上,被視為自動駕駛技術發(fā)展中頗具代表性的車企——特斯拉,其產品搭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tǒng),目前只是實現了相當于Level 2.5等級自動駕駛,并不能勝任沒有駕駛員參與的無人駕駛。
Tip:按照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在2014年發(fā)布的“自動駕駛六級分類體系”,自動駕駛技術被分為L0至L5六個級別。其中,L0代表非自動化,L1代表輔助駕駛,L2代表部分自動化,L3代表有條件的自動駕駛,L4代表高度自動化,L5代表全自動化。
各國科學家普遍認為,自動駕駛發(fā)展到最終結果,就是能夠實現高度的自動駕駛。但在這之前,還有一個繞不開的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須能夠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問題,并且不能拿消費者來當“小白鼠”。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指出,目前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依賴于車載攝像頭進行環(huán)境感知,但攝像頭容易受到強光, 特殊天氣情況等干擾,“單一的傳感器已經被證明是不夠安全的了,目前業(yè)界正在將激光雷達、攝像頭、聲波感應等進行結合,這種多模態(tài)融合技術極大提高感知準確度和系統(tǒng)安全性。”
王剛表示,現在很多自動駕駛公司都更強調單車智能,但單車能力畢竟有限,視野、傳感器距離都有限制,很多時候無法感知環(huán)境變化。自動駕駛應該是一個與道路交通協(xié)作的系統(tǒng)性工程,不但需要單車的智能,也需要道路基礎設施的智能,才能達到道路交通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要求。
經過一年多的審判,特斯拉公司在大量的證據面前,終于承認車輛在案發(fā)時處于自動駕駛狀態(tài),這一案件的進一步發(fā)展無疑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由于自動駕駛引發(fā)的事故愈發(fā)頻繁,也讓我國有關部門開始加快自動駕駛領域的立法步伐,以避免高雅寧的悲劇再度發(fā)生。
以不久前發(fā)布的 《上海市智能網聯(lián)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試行)》為例,上海市在事故界定上有了明確的解釋,如若出現事故,按照交管規(guī)定處理,但需要由測試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測試車輛需要先通過封閉場地的測試才能進行公開道路測試,且每臺測試車需要購買不低于500萬的交通事故責任保險。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方面與歐美國家相比并沒有落后——大部分的中國主流車企已經在部分量產的車型上前裝了L1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達到美國標準。按照計劃,2017年底到2018年初,部分國內企業(yè)就會在少數高端車型上前裝L2級部分自動駕駛系統(tǒng),另外,L3、L4也已處在研發(fā)和實驗階段。正因如此,大家也不應過分“迷信”國外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
雖然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汽車在技術、法規(guī)方面還不夠成熟,但正如科技部部長萬鋼所說的那樣,要相信人類的技術發(fā)展和使用實踐,能夠妥善地解決無人駕駛所帶來的法律、倫理等問題,“不需要現在過多爭論、議論”,而且應該更多地專注于(開發(fā))L1級別、L2級別的技術,因為“僅L2的智能剎車技術,就可以大幅降低車禍概率,減少大量的人員傷亡,挽救大量的財產損失?!?/p>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應該“擦亮眼睛”,不要過度理解一些還不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
套路2:一不注意,車主信息就跑了?
除了駕駛安全之外,智能網聯(lián)汽車熱潮引發(fā)的另一個問題也不容忽視,那就是信息安全。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lián)化的不斷發(fā)展,在不久的將來,智能網聯(lián)汽車全面普及的時候,用戶信息泄露、被黑客入侵并遙控等“電影情節(jié)”也許真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出現。一旦別有用心的人攻擊了私人智能網聯(lián)車輛,不僅僅是造成車內財物丟失或者車輛被盜,而且極有可能危及到司機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那么,以追求安全為己任的智能網聯(lián)汽車,真的足夠安全嗎?
首先,有別于傳統(tǒng)有人駕駛車輛,智能網聯(lián)汽車(尤其是無人駕駛車輛)的最大特點是AI技術的主導,駕駛過程也是機器人不斷收集駕駛信息、信息分析以及自我學習從而達到智能駕駛的往復過程。因此,信息收集是實現無人駕駛的必備條件。智能網聯(lián)汽車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駕駛環(huán)境信息和人的信息。駕環(huán)境信息包括地理位置、路況以及障礙物信息等;就人的信息而言,又包括了駕駛人員以及乘客信息等。
以上信息在目前法律框架下,都屬于敏感的個人身份識別性信息,列入法律特別保護的范疇。無論任何一家汽車公司或互聯(lián)網公司在采集用戶信息時,都必須納入現有的監(jiān)管體制下,包括:
(1)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
(2)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3)不得將用戶個人信息用于其提供服務之外的目的;
(4)不得泄露、篡改、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用戶的個人信息;
(5)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
(6)一般數據分析需要注意使用匿名化數據。
如果您是一位“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車主,一旦發(fā)現自己的個人信息出現了被盜用等問題,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另一方面,360智能網聯(lián)汽車信息安全實驗室發(fā)布的《智能網聯(lián)汽車信息安全報告》指出,智能網聯(lián)汽車面臨七種信息安全威脅:
(1)利用TSP(汽車遠程服務提供商)平臺漏洞攻擊或控制系統(tǒng),竊取重要資料、篡改用戶數據、甚至冒充合法用戶對車輛進行控制等;
(2)黑客通過root用戶的手機端或者誘導用戶下載安裝惡意程序,利用遠程控制APP竊取用戶個人信息及車輛的控制權,從而控制車輛開鎖落鎖。
(3)對車聯(lián)網核心控制系統(tǒng)T-Box進行破解,實現對車輛的本地控制及其它車輛遠程操作控制。
(4)對IVI(車載綜合信息娛樂系統(tǒng))進行軟件攻擊或硬件攻擊。
(5)通過逆向工程、模糊測試等方法獲得其通信矩陣并破解汽車的應用層總線協(xié)議,在不增加汽車執(zhí)行器的情況下實現對汽車的自動控制功能。
(6)通過前門攻擊、后門攻擊、漏洞利用等方式攻擊ECU電子控制單元。
(7)通過信號竊取、信號干擾等方式竊取車輛信息并跟蹤目標車輛。
實際上,近年來智能汽車遭“入侵”事件增多,黑客不僅能造成車內財物丟失或者車輛被盜,并且可能危及到司機和乘客的生命安全,所以廠商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全盤考慮安全問題,將信息安全放在首位。
消費者防止黑客入侵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辦法肯定不是拒絕購買,也不是“只用不管”,而應該盡量這么做:
(1)找到相應的互聯(lián)網開關功能;
(2)了解廠家是否有相應的安全系統(tǒng)和安全保障;
(3)不要輕易泄露車輛信息;
(4)在專業(yè)的門店或4S店維修保養(yǎng)。
“大咖短評”: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是AI領域中的重點領域,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的智能網聯(lián)汽車——尤其是無人駕駛的規(guī)則還主要基于測試的技術層面要求,信息保護等政策制定比較滯后。作為直接關乎公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交通領域,監(jiān)管上不能類比普通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中“讓子彈飛一會”的理念,相關政策也應該盡快出臺。
也呼吁汽車制造商能夠在設計、制造、測試方面都下足功夫,讓消費者體驗到真正安全、可靠的智能網聯(lián)汽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kol/64720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yōu)楸疚牡恼鎸嵭院椭辛⑿载撠?,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和第一電動網(ewshbmdt.cn)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lián)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fā)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