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特約作者 | 王凱文
如何在中國電動汽車“港口滯留”和“產能過?!敝g建立聯(lián)系?答案可能是需要一架無人機。只要拍下一張保稅區(qū)停滿車輛的鳥瞰圖,就可以圍繞其做一篇文章了?!督鹑跁r報》近期就做了這個事,并得出“中國制造商向歐洲發(fā)送電動汽車遠超市場需求”的結論。
如果英國人看到洋山港和鹽田港等待裝船的車隊規(guī)模,也許就不會對畫面上這幾千輛車產生擔憂。安特衛(wèi)普港已經退出全球吞吐量前10大港口,其集裝箱吞吐量只及洋山港的1/4。而港口轉運能力,更是只有后者的10%——這還是在物流正常的前提下。
▍歐委會的邏輯悖論
“滯留”是事實。但原因是多樣的,可能是運力不足、進口商未能預定后續(xù)運輸、經銷商未積極從保稅區(qū)報稅提車。當然,還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可能,那就是在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期間,3月起歐盟的“預登記”威懾力已經生效。
很多人將“預登記”視為一種單純的文案工作。在實際的海關作業(yè)中,其實存在將目標貨物“加以特殊照顧”的暗示,客觀上達到延宕報關流程的效果,手段當然很容易選擇,比如在CSR(企業(yè)社會責任)方面要求額外提供證明文件。
退一步而言,即便“港口滯留”等同于“滯銷”,既然在10%關稅條件下滯銷,那么就無須祭出“反補貼稅”大棒了。市場機制自然會懲罰主機廠、進口商和分銷商這條價值鏈。
這種判斷,與“廉價的中國電動車將像潮水一樣淹沒歐洲汽車工業(yè)”(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語),似乎無法在邏輯上共存。而這一可怕的前景,正是歐委會發(fā)起反補貼調查的官方理由。
▍反補貼針對的不是現實威脅
中國電動車到底在歐洲滯銷,還是正在“吞噬一切”?
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從2020年的16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115億美元,占歐盟電動汽車進口總量的37%。但歐盟的新能源車(純電、插混)需求,主要內部解決,對進口的依賴度不足20%。中國電動車出口歐盟和英國,呈現出小基數、高增長模式,其實遠非當地市場的主導力量。
今年4月份,歐盟和英國的汽車市場環(huán)比略微回落、同比稍有上升,主打一個不溫不火,遠未回到2018年的高點。而電動車銷量,只有法國還能維持兩位數的增長,其他市場隨著消費補貼退出,需求的確在減弱。
今年初,瑞銀預測中國電動車本年內將占據歐盟11%的市場,到2027年占有率增至20%。但實際上,今年1-4月在德國市場,中國電動車銷量不足2000輛,不足德國同期銷量的2%。在法國市場,自從補貼新規(guī)(將域外電動車剔除出補貼目錄)發(fā)布后,中國產電動車占有率從高點的22%,已經迅速滑落到今年4月的4%。
注意,這個“占有率”是相對于電動車市場而言的,而非整體市場。而在法國銷量最高的三款中國產電動汽車分別為:達契亞Spring(上汽通用)、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上海)和MG4(上汽乘用車)。
4月份,瑞典銷售了6801輛電動汽車,中國品牌賣了414輛,僅占6%。
顯然,中國制造的(不等于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歐洲主要市場的實際占有率,遠未達傳說中那么高。
那么擬議中的高達50%反補貼稅,到底是為啥?
▍雙重目標
綜合研判,如果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汽征收的反補貼稅,最終的綜合稅率,應該同時達成雙重目標:完全對沖中企直接出口整車的成本優(yōu)勢,同時讓中企本地投資有利可圖——而50%稅率的合理性在于,符合當前復雜的目標要求。
到目前為止,中企普遍對歐盟本地化投資態(tài)度謹慎。除了品牌認知和銷量積累的投資門檻,原因明擺著:歐盟隱形投資成本可能比較高。因為必須借助于中國供應鏈上游,才能確保中企自身競爭力的延續(xù),而歐盟對進口原料和零部件,乃至涉及到勞工政策,態(tài)度都不明朗。
對潛在投資地,中企普遍希望:政治上對華嗓門不大、擁有相對齊全的供應鏈、建廠成本相對低、勞動力成本相對低,擁有不錯的海運陸運便利條件。這些條件的重要性依次遞降。
按照這個價值鏈條,匈牙利跑了出來。目前已吸引了比亞迪、寧德時代、欣旺達、億緯鋰能等多家大型中企的投資。因此,匈牙利即將超越韓國,成為僅次于中國的電池生產“大國”,稟賦和政策,決定了其對華招商相當成功。
盡管歐委會越來越左,但其政策的底線是,避免引發(fā)全面貿易戰(zhàn)(尤其是中國對其農產品的報復),更不與中國形成全面戰(zhàn)略對抗。這和美國政策基調不一樣。在剛過去的4月,歐盟就沒有響應戴琪提出的 “美歐聯(lián)手”的呼吁。
▍誰能阻止馮德萊恩?
對反補貼稅,歐盟內部的聲音相當嘈雜。它超越了中國人習慣的“紅臉白臉”認知,體現為利益不一致導致的訴求相悖。
在歐盟成員國當中,反對比較激烈的是德國和瑞典,這也是我們將瑞典銷量單獨列出來的原因。
德國從政府、VDA(德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到企業(yè),反對態(tài)度高度一致。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目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中至少有50%來自西方品牌,“德國歡迎來自中國的競爭”。
VDA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則表示,“與中國的業(yè)務確保了德國的大量就業(yè)機會,貿易沖突將危及向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不過,他給出的德企業(yè)務總額有30%-40%來自中國,如果考慮“歷史存量”可能是對的,而BBA的中國銷量占比,2023年只有寶馬還在30%以上(32.3%)。
而大眾奔馳寶馬的CEO們發(fā)表了更傾向自由貿易的言論,這是理所當然的。從投資角度看,德國公司最近3年對中國的投資額相當于過去15-20年的總和。
瑞典首相烏爾夫·克里斯特松稱,懲罰性關稅作為一刀切的解決方案,對進出口國都不是一個好主意。雖然中國與歐盟貿易享有2910億歐元的順差(2023貿易總額接近5000億歐元),但瑞典是歐盟內少數與中國貿易相對平衡的成員國。利益決定立場,注定了歐盟態(tài)度與各成員國之間存在溫度差。
雖然布魯塞爾缺乏宏大敘事的能力,但其可以排除成員國的反對,對華征收遠超平均值(19%)的臨時反補貼稅。當然,如果試圖將反補貼稅永久化,則必須在低地派主導的歐盟理事會框架內,尋求特定多數成員國的諒解。
盡管這一門檻似乎很難逾越,但在低地國家的支持下,馮德萊恩很可能會成功。也就是說,高達50%的反補貼稅,大概率終將到來。目前的消息是:相關討論在今年夏天很可能完成,而最終的政策最遲在今年年底出臺。
本質上,對德法意等歐盟內汽車強國來說,只要不引發(fā)嚴重的貿易對抗,這個政策(反補貼稅)對他們也最終有益無害。因此,馮德萊恩肯定會被強烈批評,但在決策議程上,不會遭到強烈反對。
▍中歐汽車市場不會“斷裂”
因此,“反補貼稅”已經是箭在弦上,國內企業(yè)對此不應再報幻想。當前更務實的思考應該是:除了到歐盟投資,是否還有其他機會?當然有,前文說過,歐盟不是美國,歐委會不希望和中國汽車“全面對抗”,更不希望發(fā)生“市場斷裂”——那將是他們無法承擔的代價。
除了整車和供應鏈投資,技術投資也是現實選項。5月14日,零跑和斯特蘭蒂斯合資的零跑國際正式成立,將首選A0級T03和中型SUV C10,用法國人的全球渠道發(fā)售。零跑成了技術輸出方,斯特蘭蒂斯實際上買斷了零跑在海外的銷售權。
奇瑞正將純電和插混平臺技術授予捷豹路虎,小鵬正將CEA架構授權大眾做二次開發(fā)。主機廠之間的合作雖然顯眼,但遠非全部。華為、騰訊、地平線、魔門塔等技術供應商(包含子系統(tǒng)整體解決方案)被跨國品牌納入供應鏈,類似的合作協(xié)議滿天飛。
從中企手里買技術,有兩種去處:一種只應用于中國市場,另一種是應用于非特定市場。既取決于授權談判的加碼,也取決于技術的政治敏感性。
美國人和歐洲人對華經濟關系的底層思路明顯不同:美國一直用一種爭霸思維來看待這類產業(yè)互動,而歐洲人(包括脫歐的英國)則更傾向于商業(yè)化思路來處理。
在這個基本判斷之下,中企與歐洲企業(yè)(不止是歐盟)實際上擁有很廣闊的合作空間。
需要看到,歐企與中企合作,還有一個潛在的戰(zhàn)略目標:保持其在第三方市場的競爭力。因為在第三方市場,貿易保護手段無法對歐盟企業(yè)提供庇護——這就是大眾CEO奧博穆提出的“健身房”理論。
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哪怕在中國再卷再賠錢,也不應輕易撤出,反之也成立。中企面對歐盟推高市場壁壘,存在和融入可能比賺錢更重要(當前撒胡椒面式的市場策略可能就是基于這個思路)。在輕資產(出口)到重資產(本地投資)之間,還有很多中間狀態(tài),合資、技術聯(lián)盟、共享供應鏈平臺等多種選擇。
因此,在中企掌握電動車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原料產能和技術方案的格局下,建立牢固的供應合作,排除貿易救濟的影響,是更務實的態(tài)度。弱化反補貼稅在中歐汽車競合格局中的地位(中方有限報復),而非引發(fā)貿易對抗,雙方都有現實需求。
經過這一輪艱苦的對抗-融合-共生過程,中國汽車業(yè)的目標,才會變成真正的星辰大海。
編者注:本文所述為特約作者觀點,不代表第一電動編輯部。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鳴幽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shichang/23111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