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產(chǎn)業(yè)正面對一個個畫地為牢的補貼堡壘,基礎設施建設與電動車私人市場的啟動,又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難解之局讓彎道超車的夢想越來越遠。
買一輛電動車有多難
在比亞迪(002594)綠色公交發(fā)展事業(yè)部總經(jīng)理王杰的辦公室里,有一面小黑板,上面列出了很多比亞迪已經(jīng)攻克和準備攻克的城市,卻沒有北京和上海。
比亞迪是中國最著名的電動車廠商。使用公司自己研發(fā)電池的純電動車E6,目前在深圳有850名出租車司機使用,大部分已經(jīng)跑了三年以上,最高單車里程據(jù)稱超過43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跑10圈多,或者是私家車使用了約30年。
2013年是中國電動汽車產(chǎn)業(yè)化啟動的第三個年頭。但是,即便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新能源試點城市,普通消費者想買電動車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要買一輛E6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相對燃油車來說還比較昂貴的電動汽車,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提供了為數(shù)不菲的補貼:購買一輛36萬元的E6,消費者可以從國家拿到約6萬元補貼,從地方政府再拿到6萬元左右的補貼,最終自己支付24萬元左右即可將E6開回家。
但是,地方財政只愿意支持本地企業(yè)。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購買總部在深圳的比亞迪的電動車,深圳用戶能夠拿到總額為12萬元的補貼,北京用戶目前卻只能享受6萬元的國家補貼。這種不公平的補貼方式,熄滅了很多私人購車者的熱情。
為了清楚地鎖定補貼發(fā)放的對象,各地發(fā)明了為本地車企量身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地方目錄,只有上目錄的企業(yè)才能拿到地方的補貼。在復雜的雙重補貼制度之下,中國的整個電動車市場,被割裂成了一座又一座封閉的”城堡”。
從2010年至今,王杰的主要工作,就是讓比亞迪進入更多地方的市場,他總結為”以投資換市場”。至于北京、上?,F(xiàn)在為什么不在名單之上,王杰避而不談。
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兩座城市,比亞迪沒理由不想進,但它進不去——三年來,比亞迪早已進行過種種努力,徒勞無功。
比亞迪如此,其他廠商也好不到哪里去。比亞迪的E6進不了北京、上海;上汽的榮威E50、北汽的E150EV、長安的E30也進不了深圳。
補貼已經(jīng)扭曲了市場,也扭曲了企業(yè)。在武漢舉行的全球汽車論壇上,東風汽車總經(jīng)理朱福壽的一個演講最近在業(yè)內(nèi)引起震動:”很多企業(yè)在新能源汽車上投入了大量工作,卻看不到任何產(chǎn)業(yè)化的希望。套取政府的專項資金和補貼成為很多汽車企業(yè)的惟一目標。至于與市場接軌與否,根本不在考慮?!苯Y果是,企業(yè)或多或少都得了”軟骨病”:沒有政府的扶持就做不下去;政府給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兒,然后繼續(xù)等著扶持。朱福壽斷言:”這樣的"阿斗企業(yè)"是扶不起來的!”
比亞迪為何進不了北京?電動車私人市場為何遲遲無法啟動?在這些難解之局的背后,曾經(jīng)寄望要彎道超車的中國電動車市場,正在被補貼閹割,乃至毀滅。
來源:OFweek電子工程網(wǎng)
本文地址:http://ewshbmdt.cn/news/shichang/2844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